r> 人口牲畜被杀以及掳掠,劳动力锐减。 大牲口在没有机械出来之前,可是重要的劳动力。 如此行径使得中原地区的生产力遭到重要的破坏,崇祯纵然是想要恢复,根本不可能。 许多死里逃生的百姓,都想着要逃离这些地方。 下一波清军再来,还能保住性命吗? 即使皇太极在出兵前告戒诸多士卒,严禁烧杀抢掠。 但清军杀起人来,毫不手软。 可实际上,为了破坏大明的统治,补充大清所需要的劳动力,他皇太极才是真正进行有组织的集体抢掠最大主谋。 所以一个人嘴上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看他做了什么。 相比于清庭的战略成功,明廷面对皇太极发动的第四次征明战事,内部矛盾重重。 党派纷争愈演愈烈。 掌握大权且被崇祯深信的兵部尚书杨嗣昌一直认为,以大明目前的财力或是兵力,都不足以和大清对抗。 所以坚持对清采取守势,千方百计的想要与清廷媾和妥协。 宣大总督卢象升则是表示强烈的反对,坚决拒绝和清的和谈,当众刺激皇帝,动摇他们的讲和议和。 而杨嗣昌在后来的军事行动当中,则是以减少对卢象升的兵力相报复,导致卢象升所率将士全部阵亡。 毫无疑义,从对待这次清军发动掠夺战事当中,最大的误国者就是崇祯! 他本来倾向于杨嗣昌主和派的主意,但又不想明确表态,直到清军兵临城下,他又不敢承担对清讲和的责任,生怕耽误自己“小尧舜”的名头。 结果让杨嗣昌戴上了一顶主和误国的帽子,被群臣攻击。 表面上,崇祯一直装作主战的姿态,在卢象升面前否认朝廷说过议和的事,使得卢象升决心和清军血战到底。 可又不给他相应的兵力和权力,对于杨嗣昌的掣肘视而不见。 崇祯对战是和的举棋不定,出尔反尔,文臣武将皆是无所适从,在战场上,以至于一败再败以至于惨败! 即使杨嗣昌、高起潜等人也要肩负重要,但说到底,问题根源还在崇祯那里。 但是没有人敢说皇帝的问题,皆是指责杨嗣昌。 有言官含沙射影指责,有言官就直接上书兵部尚书误国四大嘴,希望能像对待袁崇焕那样处死杨嗣昌,以儆效尤。 崇祯大怒,再次把弹劾杨嗣昌的言官给贬到吴国俊手下戍边,清军来的时候,他们怎么就不去死呢? 谁敢弹劾朕的小杨,谁就滚蛋。 但是崇祯如此偏袒杨嗣昌不仅没有让他感动,反倒是让杨嗣昌深感不安,屡次上书想要引咎辞职。 因为在此之前清军每次南下,兵部尚书皆被大明皇帝“绳之以法”! 哪一任也无法逃脱被制裁的宿命。 可让众人失望了,也让杨嗣昌的担心落空了。 此番失陷七十余座城池,崇祯仍然对杨嗣昌信任有加,丝毫没有加罪之意,令人惊讶。 现在朝廷目光都在看着分锅大会,自是没有精力威慑中原流寇,以及在四川稳定发展的锤匪。 毕竟那里官军真的是兵力空虚,容易出现新的叛乱。 一向统率关宁精锐的祖宽、李重镇被处死,洪承畴奉旨率领陕西精锐留在蓟辽边境,一方面是防备清军,一方面也是防备祖大寿。 毕竟这个人自从看见袁崇焕被捕后,就一直不怎么听从皇帝的诏令,难免会心生不满,投降皇太极。 而且崇祯也没有什么后招可以防备祖大寿。 在辽东那块地界,祖家的势力可不是崇祯能够随便插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