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五章焚毁皇陵(二合一)(2 / 4)

可村里出了一个当皇帝的人之后,这里的百姓并没有受到照顾。

凤阳花鼓唱着小调便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原来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所谓十年九荒固然有天灾的情况,更多的是人祸——皇陵官署的摇赋。

凤阳被定为中都,在政治上享有特殊地位。

尽管这里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葱翠雄伟的山陵,养尊处优的守陵太监和地方官员,但对于当地人民来说,却是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

明朝初年,朱元章曾下令“复凤阳、临淮二县民徭、赋,世世无所与。”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里出了朱皇帝,各种造作、差役多如牛毛,把老百姓压得喘不过气来。

农民们竭力一年之耕,好不容易打下一点粮食,里役就随踵而来。

一次不给,则用绳子系其颈,再不给则倒悬其躯,三不与而妻子者移易于他室。

百姓们上呼朝廷,皇帝对此置之不理,甚至认为这是尔等的荣幸,可不是谁都能成为朕的家乡人的!

其实崇祯四年十一月的时候,南京礼部右侍郎钱士升奉命祭告凤阳皇陵之后写的奏疏里,就报告了凤阳地区衰败的景象。着实让人惊讶。

毕竟大明天子祖坟的家乡,就这模样,实在是说不过去。

土地多荒,房屋倒塌,岗陵灌莽,一眼望去,没有几个活人。

要么就是瘦瘦巴巴的人,一副将死的模样,眼里无光。

凤阳土地贫瘠,在江北各府都列为下下等(最末),一遇到灾荒百姓便会牵着媳妇,担着子女乞活四方。

二是户口流失,欠赋年年积累,催征不断,形成恶性循环。

凤阳虽然出了个皇帝,但当地百姓并没有得到实惠,反倒受到了种种额外的压迫和剥削,痛苦不堪。

照此下场,谁他妈的愿意当皇帝的老乡?

钱士升希望崇祯皇帝能够为凤阳百姓施行仁政,免去凤阳赋税,所减少的不过是太仓一粟。

但是崇祯唯恐凤阳开了先例,各地争相效彷,以后收不上赋税来,秉承着再苦一苦朕的子民,将来让你们过上好日子的思维。

他便给钱士升的奏疏批上一句其周恤民瘼事情已有屡旨。

意思是朕早就下过旨意,你甭管了,用空话搪塞了过去。

此事不了了之。

可以说高迎祥等人进入河南,大有直捣“龙兴之地”凤阳势头时,朝廷根本就没有重视的思路,只想着已经调拨了手段非凡的洪承畴剿匪,定然能一举功成!

南京兵部尚书吕维祺感到事态的严重性,毕竟上一次谁都没想到高迎祥去京师:天街踏尽公卿骨的事。

守卫不足,被贼寇当众打脸。

如今谁敢保证,这些贼头不会去凤阳皇陵搞事情?

他们连大明还活着的皇帝都敢当年搏杀,更不用说埋死人的皇陵了。

吕维祺向兵部尚书张凤翼写信,凤阳皇陵防守单薄,应该早做准备。

张凤翼以前还有这想法,但是随着内阁首辅温体仁的不重视,他也敷衍了事的向凤阳、山东两巡抚以及操江御史(专督长江瓜州、镇江)发文,要他们严备守害。

下面这些人表示知道了,兵部尚书也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那咱们就是打着灯笼~照旧呗。

张凤翼的敷衍塞责并非出于草率,而是出于无知,毕竟大明的明白人也有。

给事中提请张凤翼预防凤阳皇陵时,被张凤翼振振有词的给予驳斥:

“你是南方人,为何要忧虑贼寇?

贼寇起于西北,不吃稻米,贼寇的战马也吃不惯江南的草料,勿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