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史义瑄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态度点点头,又问道:“那这份报纸你想好叫什么名字吗?” 程诺脱口而出:“就叫《工人周报》!” 有了程诺的安排,《工人周报》在兼顾教育职能的同时,为了增强娱乐性和可读性,达到缓解精神压力、丰富文化生活的效果,这些报刊加入不少娱乐消遣性的内容。 同时,还收集报道各地华工的生活状况和最新资讯,以便增进各方华工联系,团结一心。 除此之外还设有休闲板块,题材从名人名迹、战争场景到日常生活等,涉及面十分广泛。还会刊登各种寓言故事和,用来说明深刻道理,颇能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避免说教。 中间程诺为了鼓励广大华工发声,还设置有每期的征稿活动,题材、内容均不限。 出乎史义瑄等人的预料,这些华工们踊跃投稿,对发声极其渴望,并且所作文章颇有见地,竟不比知识分子逊色多少,从中可以体会到他们对国家前途的深思,使史义瑄他们大为惊喜。 程诺最后提到的扩大报纸受众的要求还没有忘记,为了联合本地的工人,除了提供法语版本的报纸外,《工人周报》还特意连载《*本*》,宣传新思想,尤其是同工同酬,合理安排工作时间等。 考虑到眼下的法国军工厂里,除了华工外,基本上只剩下了女工。 《工人周报》特意以女性解放为切口,彻底赢得了当地女工的喜爱,发行量虽然不大,但终归是在华工之外的土壤,悄然扎根。 至于夜校的教育,也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 每晚只需要认识十个字词,中间不间断学习,一个月之后就能掌握三百多个字词,两三个月之后便可以正常读写。 而他们的课本,便是当期的《工人周报》。 时间一长,天赋较好者不仅学会了国语,还能掌握一些常见的英语和法语,直接成为了《工人周报》的见习编辑。 在这一切的努力之下,华工们不仅对程诺有了好感,对他背后的科学院也都充满了好奇,加上思乡之情,隐隐有些期待回国后的日子。 在日常生活中,华工也越发将自己的言行与国家荣辱相联系,他们中的许多人开始留心法国社会的可取之处,希望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回国,而不再只是痴迷于对个人利益的追逐,期待着来到四川大干一番。 至于程诺这边,则是一个人告别马赛,悄悄摸到了德国。 别的都不感兴趣,唯独克虏伯的大炮技术让他魂牵梦绕。 哪怕来欧期间,差点在“大贝尔塔”炮下送命,对其仍是十分痴迷, 其实他真正感兴趣的是“巴黎大炮”,与大贝尔塔这种榴弹炮不同,巴黎大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火炮。 每一发炮弹价格高昂,都要花费一万马克,是同期法国305口径火炮价格的四倍。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大炮就像后来出现的弹道导弹,认为它虽然不适于攻击战术目标,但能攻击敌军后方的战略目标,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 如果德军部署更多的“巴黎大炮”,也许能对法国政府施加更大的压力。 但仔细想想,其实也不靠谱。 在那个没有精确制导的年代,这些大炮没有任何制导设备,弹丸只能随机落在巴黎城内任何一个地方,根本谈不上打击所谓的战略目标,而击中教堂这样的目标,只会引起国际舆论的谴责,带来相反的效果。 之所以能打中程诺所在的基地,就是因为德侨将每发炮弹的爆炸位置告诉一位间谍,后者用电话将情报传到边界。 然后再由另外一名间谍送出法国,紧接着有人用电报方式将情报送到德军最高司令部,全过程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