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紧拿东西擦擦:“我画这个是让大家提意见的,而不是听马屁的,有什么问题咱们就直说嘛。” 巴玉藻犹豫了一下,问道:“看您这草图,刚刚在心里推算了一下,可实践性确实很高,不过这飞机采用的都是薄板钢,其结果是飞机很重,很容易导致爬升和机动性较差,这点不知道您有没有考虑过?” 程诺的笔尖稍稍停顿了一下,随后解释道:“但也要考虑到它干净的单翼布局,使飞机的阻力非常小,虽然只装了一台120马力的发动机,可实际速度却达到170千米/小时,这点已经很了不得了,若换成铝,那将会怎样?” 受到这句话的启发,巴玉藻和王助脸上的表情很精彩。 疑惑、震惊、恍然大悟、难以置信、合情合理。 不过程诺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纠结,而是趁热打铁,继续拿出草纸,将剩下的J2、J3和J4都给画了出来。 “J2在J1的基础上尽可能优化,成为一种带武器的单座战斗机,J3是一个没有完成的、装有一台旋转式发动机的中单翼飞机设计,用波纹(瓦愣)铝合金替代原先的钢板结构。” 画面一转,到了J4这里,突然由单翼机又转回了双翼机。 程诺有些可惜:“虽然J4更优秀一些,使用瓦愣铝合金来制造的全部飞行控制面(机翼、水平尾翼),以达到减重的目的,并且有可能量产,可惜回归双翼,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巴玉藻感慨道:“如果我是军队负责人,肯定也是会选择双翼飞机,很少的材料就能使机翼达到很高的强度,从而提高飞机的飞行性能。” 程诺笑着摇摇头,质疑道:“飞机的动力越来越强,飞行速度越来越快,两层机翼中间的支柱带来了很大的阻力,严重制约了飞机飞行性能的提高。 就气动上来说,双翼飞机只适合低速飞行,只要速度一提高,且不说机翼中间的支柱会使得飞行阻力激增,就是上下两层机翼本身也是会相互干扰。 只可惜啊,德国军方不欣赏单翼机结构设计,白白损耗了这么优秀的机能,逆航空发展趋势而行,可惜啊可惜。” 历史上J4原型机1917年年初便设计完成,但直到1917年9月才首次在欧洲西线战场上亮相,到一战结束时,军方累计下单达283架,最终只完成227架,其中交付部队的仅184架。 可就是这么一款飞机,转弯稳定,在强风中亦飞行自如,具有良好的无动力滑翔性能,有着被击中85次而状态良好的飞行记录,直到1918年才有一次法军部队宣称用高炮打下该款飞机的记录。 后世更多更详尽的资料表明,这次记录很可能是谎报军情,也就是说该款飞机自试飞到批量列装军队,再到战争结束,从未有过被击落的记录,被称为一战期间最出色的德国对地攻击机,其性能何其恐怖。 到后面设计该飞机的苏/联飞机设计师开始出走,回国后在其基础上设计出了尹尔-2攻击机,苏军称之为“飞行坦克”,德军称之为“黑色死神”,乔大叔把该机比喻为如红军的面包和空气般不可或缺。 当然,这一切都和程诺无关,眼下他最需要的就是让巴玉藻吸收这些飞机的理念,设计出一款全金属单翼飞机,顺利完成这段过渡时间。 “换句话说,双翼解决了飞机‘能不能’升空的问题,眼下咱们要做的就是‘好不好’的问题,若想设计出更高、更快、更大的飞机,必须采用单翼设计。”画完J4,程诺顺手将铅笔撂下,虽然依旧微笑着脸,但语气不容质疑。 巴玉藻原本还想再争取一下双翼,但看到程诺似乎对于飞机设计很有研究,且这话听起来像下令,而不是商量,便咬咬牙:“行,回去我们重新学习一下。” 程诺心里稍稍松了口气:“起落架方面你们可以继续采用浮筒式,等技术成熟再换成轮子也可以,这点我尊重你们以往的设计。” 按照程诺的设想,虽然飞机是朝着未来备战的方向走,但距离一战结束还有一段时间,而且距离“九/一八”也有较长的日子,这段时间不可能荒废。 军用的路暂时不通,自然就想到了民用。 尤其是一战结束后,大量的战机涌入商用飞机市场,比如英国生产的DH.9轰炸机被改装成民航机,而且很便宜,这使得商用飞机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 即便是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容克斯飞机在J系列飞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