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再见状元实业家(补更,晚上还有)(2 / 4)

回到过去当学阀 蛰雷 2625 字 2023-07-21

失。 吃一堑长一智,为服务于他们国家的经济搜刮,徐家汇气象台应运而生,从1872年年末开始进行气象观测,并将气象观测资料刊登在次日的报纸上,同时在海关对面的布告栏上,每日公布中国和日本部分地区的天气情报报告,使商船、军舰离港时能获取气象情报。 因为当时的天气观测仪器简陋,观测的气象数据有限,因此只能提供“风向不定、天气多变、可能有雨”等简单模湖的气象信息。 姜蒋左作为门外汉,了解到徐家汇观象台的历史后,不禁发问:“如果仅仅是观测记录,那不就是马后炮吗,气象灾害该发生的已经发生,老百姓该遭罪的也在遭罪,那有什么意义呢?” 本来程诺想回答这个问题,结果被张謇抢了先,解释道:“前面他们确实是这样做的,有人也曾问过类似的问题,不过当时没人在意,可后来有次台风袭击上海,造成了重大损失,后面的人也就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姜蒋左追问:“考虑的结果呢?” 不料这时张謇端起一杯茶,自顾自品尝起来,把目光瞥向程诺,显然是让其代为回答这个问题。 “致远,后面的情况你知道吗?”姜蒋左像个好奇宝宝一样,跟着把目光转移过去。 “我当然知道了,这也是我来找张老的原因。”程诺给张蹇续上水,笑道:“张老这是在考校我呀。” “诶,这是退位让贤,给你们年轻人一个表现的机会嘛。”张謇摇摇头,但脸上的笑容出卖了他的意图,分明就是故意使了个小绊子。 程诺看姜蒋左茶杯里的水也不多了,一并给其续上:“后来时任台长熊恩斯,是这个名字吧,张老?” 看到张謇点头后,程诺把茶壶放下,接着说道:“除了记录每天观测的气象情报外,也开始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并建立气象警报机制,应各个航运经理的请求,还在外滩创办气象信号台,这一弄就是五十多年,若论全国气象资料哪个地方最丰富,除了它没人敢答应呐。” 姜蒋左琢磨了一会儿,发觉有些不对劲:“徐家汇观象台再厉害也只是在上海,自身观测范围有限,根本覆盖不了别的地方吧?” 问题抛出去,姜蒋左正等着解答呢,结果无人应声,抬头发现这“爷孙俩”不约而同举起茶杯,又品起茶来。 有些略微尴尬,本能地也想端起茶杯,跟着装模作样,但实在耐不住心里痒痒,把凳子拉到程诺身边:“快说啊,我的程院长,我正好奇着呢。” 将嘴里的那口茶咽下去,程诺笑道:“独木难支的道理在气象预报上更为突出,所以后面张老就出力不少。” 说半句留半句,在姜蒋左的注视下,程诺又把话题抛给张謇,自己把玩起茶杯来。 要不是姜蒋左知道程诺对文玩一窍不通,还真得被这个认真的模样给唬住。 气愤之下,直接把杯子抢过来,拿起水壶就给倒满。 “说了这么长一段话,累坏了吧?赶紧喝口水润润嗓子!” 张謇见状哈哈大笑,觉得这个孩子太可怜了,把茶杯放下赶紧开腔:“它之所以能够发布涉及广大地域的气象消息,是由于中国沿江沿海数十个海关测候所提供了重要的观测数据,众人拾柴火焰高呐。” 程诺顺势捧场道:“其中张老贡献颇多,自筹资金在南通博物苑中馆建立南通博物苑测候所,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气象观测站,开创了中国民办气象事业的先河。” 测候所相对于气象站的规模要更小一些,但自从建立之初就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气象观测系统,观测项目有天象、天气、空气温度和地表温度、湿度、风、降水量、云量、日照等,并注意收集国内外天文、气象、地震等资料。 张謇哪能不明白捧场背后的意思,用指头点点程诺,笑道:“所以说了这么多,你就是把主意打到了南通测候所和徐家汇观象台的资料上面?” 程诺点头,看到茶几上摆放的有糕点,赶紧递上去一块:“张老目光如炬,我打心眼里佩服呀,气象资料上来收集困难,需要长期积累才能见成效,这不想着家里既然有了,当然不能放着浪费,要不然也对不起您当初的用心良苦啊!” 张謇本能的接过糕点,轻轻咬上一口,后知后觉发现这不是自家桌上摆的吗,好家伙借花献佛,花还是自己家的,忍不住深深地看了程诺一眼:“上次到南通时你就鬼鬼祟祟,我看你那算盘就是从那时开始打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