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起首日营收,对比大秦粮油店、无拘酒肆、青石茶庄、结海楼、青石苑等等负责销售的产业,大秦书斋现在确实稳居第二。 这份战绩的重量毋庸置疑。 还有那些部门和大秦书斋专门签订的供应协议。 吴驹今天只和十三个部门签了合同,一共是八十万贯,这笔财富同样不容忽视,并且也是长期生意。 再者说了,咸阳城这座秦国的心脏可远远不止不止十三个部门,大大小小少说也有近百个,就算一部分被这十三个大部门统辖,也还有好多是暂时没签上合约的。 今天中午,子楚也明确的表态了:“今后秦国所有部门都要逐步停止使用竹帛,换成纸张!” 子楚同志在命令中强调使用纸张的六个益处,必须重视新方法、看清新形式、理解新要求,找准出发点、切入点、突破点、落脚点、着眼点、结合点、关键点、着重点、根本点,强调要正常化,有序化,规范化,程序化,常态化,做好各项工作。 有了子楚这条命令的支持,吴驹的纸张售卖道路就更是顺风顺水了。 “其他几家店铺的营收,明天送到之后记得拿给我看。”吴驹对曾未央嘱咐道。 “是!”曾未央顿首。 现在的吴驹早已不是当初只在咸阳开一家总店,随后向外慢慢扩张的策略了。 他现在是多点开花! 就拿这次的大秦书斋来说吧。 除了都城咸阳之外。 三川首府洛阳,巴郡首府江州,蜀郡首府成都,陇西首府狄道等等等等,还有京畿境内如雍城、郿县、岐山之类的重要城池,吴驹皆委派人在当地开设了大秦书斋,统一在今天的早上八点开业。 总共十八个店铺,可以说是几乎辐射到了整个秦国。 并且,这十八间店铺的首日营收想必都不会低于八千贯,最少也在五千贯,加在一起,绝对是很大一笔财富了! 就拿五千贯算,十八间店铺那就是九万贯。 加上咸阳总店是十一万贯,一年就是四千多万贯! 何况店铺还没完全铺开呢,虽然书斋的受众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可其他多如牛毛的小城市也是不容忽视的! 想到这里,吴驹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 不错!真不错! “对了,属下受命管理大秦书斋,可终究是太愚钝,接下来应该怎么做,还请您教我!”曾未央说。 吴驹思考了一下,大方向上他确实得把把关,于是便说道:“嗯,那我就从书斋的三大业务说一说。” “纸张,文具,书籍。”曾未央说。 “不错!”吴驹颔首,旋即说: “纸张方面,压缩成本、改良产品那都是沈舫该愁的事,我已教他许多新花样,比如将空白纸张装订成册售卖,再比如生产一些特殊纸张,例如信纸,这些都不难,不日便能出产,如果你有什么新点子,也可以尽管向他提。” 曾未央点头称是。 “文具方面,就是遵照我之前所说的,改良旧产品,慢慢增加新产品。” 曾未央颔首。 “书籍方面,要尽快上架新的书籍,之前我和你说的那些春秋鼎盛,尚且在世的作者,要尽快派人取得联系,和他们好好商议,争取他们的同意!就比如荀子,这是大事!”吴驹说。 “是!” “小曾,大秦书斋是一份十分重要的产业,关系着国本和天下,一定要勤恳做事,不要怠慢了!”吴驹说。 “明白!”曾未央微微一笑:“您和吕小姐信任我,栽培我,未央永世铭记,此后自当尽心尽力,恪尽职守!” 吴驹微微点头。 “对了,吴卿。”曾未央突然想起什么,说道:“今天有很多顾客问起那些新颜色的笔洗,您看?” “新瓷器?问的人多吗?”吴驹挑了挑眉。 “少说也得有几百个吧。”曾未央想了想说道。 吕凝微微一笑:“你看,我之前就说,你那些新颜色的瓷器一定能惹得不少人喜爱,必是有利可图的,值得经营。” 吴驹颔首。 现在的瓷器主要是原始青瓷,以青黄色为主。 青色的青瓷,要等到东汉才出现。 白瓷的出现则是南北朝的事情。 到了宋朝则有了大名鼎鼎的五大名窑,即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瓷器的制作水平达到一个史无前例的巅峰。 清朝出现了珐琅彩,粉彩等技艺。 回顾华夏的瓷器史,可以说是源远流长。 而现在的原始青瓷,还是太“拙”了
第四百二十五章 圆满收工(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