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却是没有立刻回答他的话,只是问了一句: “子上,依你之见,洛阳可守乎?” 司马昭犹豫了一下,终究还是摇头: “虽然我们有一拼之力,但……恐怕很难。” 司马懿笑了一下,也不知道是在笑什么。 只是继续问道: “既不可守,那你觉得,汉军为何要裹足于函谷关,迟迟不愿意攻打洛阳?” 司马昭有些犹豫地回答道:“大概,可能,是因为与吴寇有盟约?” 语气里,颇是不自信: “听说吴寇本可拿下上庸一地,但最后却是让给了汉国,所以会不会……” “这个自然是一部分原因。” 司马懿缓缓地说道,也不知是想到了什么,面上有讥讽之色: “但汉国借地之事,又不是第一次了,刘备当年能向孙权借南郡,其子刘禅再借一次洛阳,又有何不可?” “何况,吴寇远离洛阳,就算是汉军强硬进军,借口代管,只曰日后再还,难道吴人还能阻止不成?” “所以啊,”司马懿收起了脸上的讥讽之色,再看向司马昭,“汉国现在不取洛阳,非不欲,而是没有必要。” “因为在他们眼里,洛阳已经是他们的口中之物。现在不取,是因为准备尚不足。” 上党一役,要说汉国没有什么损失,那就是在掩耳盗铃。 不说魏延手下精兵损失大半,就连魏延自己也是伤重导致中了风痹不能再起来。 更重要的是,消耗了汉国的底子,给大魏争取了多几年的喘息时间。 汉军最后反败为胜,却是只能止步于函谷关,就是因为后方粮草没能及时送上来。 “故而所谓的汉吴盟约,其实不过是汉国因势利导的一个借口罢了。” “那大人……”司马昭就更搞不懂司马懿的想法了。 汉国想要洛阳吗? 肯定是想要的。 为什么现在不要? 因为准备不足。 那大人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带那句话给汉国? 仿佛是想到了什么,司马昭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 “莫不成大人欲二桃杀三士?” 以洛阳为饵,挑拨汉吴两国? 司马懿笑了,摇了摇头,然后又点了点头。 “若是当真能如此,那自最好不过,但冯明文此人,深谋远虑,断然不会想不到这一点。” 司马懿说着,垂下眼眸: “我现在这么做,不过是想给汉国一个理由,一个能占据洛阳的理由罢了。” 司马昭一听,有些着急: “大人,孩儿还是不明白,就算是守不住洛阳,为何一定要在这个时候,把洛阳送给汉国?” 洛阳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就算守不住,多占一时,那也是有一时的好处——光是截留西边过来的物资,就不知有多少好处。 “来不及了。” 司马懿摇了摇头,“我也不想,但汉国……” 司马懿抬起有些浑浊的眼眸,看虚空之中,看似喃喃,又似是在解释: “汉国的动作,超出了我的想像,汉国的底子,太厚了……” 太行诸陉,最好走的,莫过于井陉。 也就是从太原东出冀州的那条路。 所以太原也正是司马懿重点关注对象。 并州刺史换了人,司马懿第一时间就知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