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中军官骨干。 但公孙徵从来就没有挪过窝。 在陇右时他是护羌校尉府的参谋长,到凉州就是凉州刺史府的参谋长,至于现在,则是中都护府的参谋长。 虽然都是参谋长,但含金量肯定不同。 平日里,冯都护把握大方向,关将军负责军中主要事务。 但涉及军中具体事项,如粮草调配,记录赏罚,整肃军纪,营地安排等等,还是要吩咐公孙徵去安排人手。 可以这么说,如果关将军是冯都护的随军长史,那么张小四就是留府长史。 但关将军时不时要领军出征,所以公孙徵,就是关将军不在时的长史替补。 沉甸甸文件压在手上,很厚的一本。 冯都护随意翻了一下,上面的字比较潦草,估计是太过匆忙,没有时间重新抄写一遍。 看了几眼,冯都护感觉眼睛更加干涩了。 “不错,让厨子煮些好吃的,让大伙吃补补身子,再去好好睡一觉。” 冯都护合上手里的预桉,吩咐了一声。 身为主帅,他还要把他们做出的所有预桉都要细看一遍,至少要对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个心理准备。 时间很紧,冯都护也很急。 但他再急,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手里的兵力不足。 从草桥关调回来的兵力,仍在路上。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安正在抓紧时间运送一批粮草到潼关。 不过想来应该用不了太久,最多也就是五六天时间。 这个要感谢孝武皇帝。 因为孝武皇帝征伐匈奴时,因为渭水运力不足,于是就在渭水旁边,另行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 这条关中漕渠,西起长安的昆明池,与渭水并行三百多里后,最后的末端,在东边汇入渭水。 (这条运河一直用到晚唐时期,现在已经消失,但被考古了出来,有兴趣的可以去看《浐霸长歌》第三集) 渭水也好,关中漕渠也罢,虽不能行驶大江里那些大船乃至巨船。 但胜在水流比大江大河平稳。 运粮运兵的船只,又不是出去打仗,船小承载量不够,那就用数量来凑。 再怎么样,也要比单纯陆运强得多。 所以这几天的时间,要做好随时出征的准备。 “伯约,休然,你们二人留下来,我有话要说。” 天亮了,灯烛的阴影,就显得有些澹了。 再加没有人挡住烛光,一直藏在阴影里的中都护,终于也可以勉强看得清模样了。 一个晚上都极少说话的中都护,同样是一脸倦容。 待众人都退下,姜柳二人上前,行礼道:“中都护?” “过两日从长安运来的粮草估计就差不多了,你们二人,今天好好休息一天,明日整军,后天出发。” 在后方给前线大军筹措粮草这方面,蒋琬一直是值得信任的队友。 而不是像魏延那样,是个猪队友。 “出发?” 柳隐一怔。 “去哪?” 姜维眼睛一亮。 冯都护揉了揉额头,语气有些疲惫的有力无气:“去函谷关。” “函谷关!?” “对。” 冯都护点头。 实在是懒得起身指点地图,反正这几日以来,眼睛一直盯着地图,两人差不多也应该记个大概了。 冯都护所说的函谷关,自然是指秦函谷关,而非汉函谷关。 汉函谷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