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凌派出的七百人仅有不足十来人逃回来,但给寿春敲响了警钟,让扬州进入戒备状态。 孙权得知,只得连续第三年暂缓北上的计划。 而此时的满宠,才刚刚赶回洛阳,觐见曹睿。 曹睿看着下边的满宠,只见他虽是胡须花白,但声如洪钟,举手投足间仍能感受到力道。 待论起扬州之事时,言论清晰,条理清楚,哪有一丝年老志衰之像? 于是终于在心里有了结论。 当下不动声色地说道: “萧关一战,人心惶惶,吾所虑者,乃是扬州人心浮动。今得闻君之言,心下安然。” “扬州诸军事,还请君多多操心才是。” 满宠历三朝,又岂会不知道这朝中之事? 他知道以前军中皆是以曹家宗亲为统帅,如今宗亲人才凋零,身为外姓的自己,方才有机会都督扬州诸军事。 再想起自己突然莫名地被召回京城,未必没有原因。 当下连忙请求道: “禀陛下,臣已年老,力有所衰,代都督扬州军事,只怕不能承重任,万一误国家大事,臣万死莫辞。” “故还请陛下能另选贤能,老臣身体,只怕难再担征战之事,乞留京城,以享残年。” 曹睿闻言,断然道: “不许!将军乃是武皇帝留下的肱骨之臣,如今国家危难,将军岂能安坐京城,视边疆诸寇于不顾?” 满宠还要再说,曹睿强行转移了话题: “蜀虏猖獗,屡犯边境,今大司马屯兵关中,上奏欲在关中屯田,以做长久之计。” “豫州汝南,乃是武皇帝就有的屯田之地,君久任豫州刺史,对屯田当有所知。” “吾欲迁一万熟知屯田的军民往关中,君何以教吾?” 曹操早年留下的屯田,如今相当一部分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 倒是豫州,因为满宠任刺史二十余年,又能严格执法,所以仍然能保留得比较完好。 满宠无奈,只得顺着曹睿的话题往下说: “回陛下,屯田以备饥荒,又可足军中之食以防贼寇,乃是武皇帝留下的国策。” “今大司马欲在关中屯田,乃是与蜀虏相持的长久之道,实良策也。” “不过如今已入冬日,不宜迁移,陛下可先迁屯田官吏前往关中,以做规划。” “只待来年开春,再迁屯田军民。如此既不会耽搁关中屯田,又不致百姓动荡。” 曹睿一听,点了点头,同意满宠的说法:“此言大善。” 然后略一思索,又说道: “如今汝南太守上任不足两年,对屯田官吏,未必有君这般熟悉。君下去后,不妨拟一份名单上来,以免疏漏。” 满宠连忙应下。 待下去后,他不但精心拟定了一份名单,同时又写了一封奏章,再次表明欲留在京城之意。 就在这时,扬州刺史王凌大意兵败的急报传到了洛阳。 曹睿让满宠镇守扬州之意更坚。 他亲自手写了一份手诏,让人送给满宠: 昔廉颇强食,马援据鞍,今君未老而自谓已老,何与廉、马之相背邪?其思安边境,惠此中国。 满宠看到陛下不惜拿廉颇和马援来劝说自己,当下不敢再请辞,再加上扬州急报,他只得连忙赶回扬州。 经此一事,满宠终于在扬州树立起了权威。 曹睿的性子很急,他在得到屯田官吏的名单后,再与汝南太守田豫呈上来的名单合到一起。 然后让人按名单挑出官吏,往关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