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滩粥棚,人山人海,难民从四面八方赶来,只因为苗大善人,在这里施粥。 到了这里,看见了这片海,他们就放心了。 仿佛像回家了一样。 一艘赶繒船,停泊在海滩不远。 水手,将大船上的粮食,用小船转运到海滩上,存放粮食的地方,还有上百名全副武装的乡勇把守着。 苗兴贤在这里施粥,作为威海卫最大的土财主,马袁青,也不得不有所表示。 何况,苗兴贤帮了他这么大的忙,如果再吝啬下去,面子上也会很难看。 这一天,他联络了周围的几个堡子,也准备给苗兴贤他们送去一百担粮食,名曰,为家乡父老尽上一点绵薄之力。 等他们来到海滩时,不由猛的震住了。 一打听,才知道,海滩上,一共来了三万多人。 一眼望不到头啊。 “爹,咱这粮食.....” 三万多人啊,看看人家,一船粮食最少一千多担。 再看看自己,未免有些寒酸。 马袁青决定,在追加五百担粮食。 给几万人施粥,就连有良田万亩的马袁青,都不敢这么做。 这种财力,恐怕只有朝廷才能办到。 让马家人惊骇的是,苗兴贤竟然敢在这里设置粥棚,如果不是亲眼所见,马袁青是不会相信的。 另一方面 苗兴贤,开始加大将一些青壮百姓,接到岛上。 幸好前段时间,已经运走了几千人,空出了不少土围子。 加上,现在气温,已经逐渐变暖,在外面还能撘上不少的木棚子。 没过多久,他就挑选了上万的青壮和未成年,运送到岛上来。 运输船极度匮乏,让他不得不像总部求援。 得知刘公岛的事情后,田云亮等人一合计,决定派战船前来接人。 几万人搁在这里,每天的消耗大的惊人。 加上唐学志的三十万计划,海峡岛移民人口,还远远没有达到要求。 唐城、夏城,都需要大量的人口垦荒。 他们已经迫不及待了。 收到飞鸽传书一天后,一支二十艘新船组成的船队北上了。 这只是应急船队,在他们后面的,还有商房和户房组织的三十艘赶繒和福船。 都是用来抢人的。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鱼鹰一步一步壮大。 也让陈公赞等人,愈发的觉得,唐学志的人口政策是对的。 现在整个海峡岛,除了明城有十万人口外,北港唐城的人口也恢复到了八万,夏城的人口也发展到了两万。 其中,刘公岛就贡献了三万多人。 如果不出意外,吴桥事件平息后,海峡岛应该能发展到三十万人口。 就在苗兴贤想尽办法,如何增强运力时,刘宇烈和余大可的兵马,已经杀到了登州城下。 跟随他们一起来的,还有邓庆元的两千骑兵。 虽然邓庆元表明了,他投降的是唐学志,但是刘宇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给邓庆元抛橄榄枝。 无奈,邓庆元的回答,也很坚定,他得履行和唐学志之间的承诺。 二人的关系,当然不会让刘宇烈等人知道。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刘宇烈也只能退而求其次。 请邓庆元和他一起攻打登州。 而邓庆元,坚持要得到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