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战术层面的变化,这是可以预见的,同时也是打破比赛平衡的关键—— 德约科维奇,再次展现世界第一的底蕴。 进入2015年,德约科维奇分别在墨尔本和印第安维尔斯两次遭遇高文,他的战术都做过一定程度的调整。 不过,从战术整体框架来看,持续压制高文反手,又或者说从高文反手突破,这一核心都不曾发生改变。 原因,有二。 其一,德约科维奇拥有“世界第一双反”,绝非浪得虚名,无论是面对费德勒还是纳达尔,他都拥有足够底气,从2010年到2011年,德约科维奇能够取得对阵纳达尔的一波七连胜,双手反拍就居功至伟。 其二,德约科维奇始终没有调整心态,他依旧将高文看作后起之秀、挑战者、强势崛起的新生后浪,而不是和巨头们平起平坐的强敌,以“反手vs反手”作为战术切入,或多或少有种正面突破的倔强。 也就是说,“这位年轻后生出色归出色但还没有强大到逼迫我改变策略制定针对性战术的程度仅仅依靠我的基础战术素养做出细节调整就已经足够我相信自己能够正面突破毕竟无数大方大浪都过来了”。 严格来说,并不是轻视或者鄙视,只是还没有给予真正的重视。 事实上,德约科维奇的想法,也不完全是错误的—— 墨尔本,先胜两盘,并且在第三盘也已经手握连续三个破发点,只要兑现一个,结局可能就不一样。 印第安维尔斯,尽管先丢一盘,但第二盘也扭转战局,第三盘也未必没有机会,胜负就在毫厘之间。 可惜……失利就是失利。 尽管胜利已经触手可及,但没有兑现赛点,那么就是失败,竞技体育的世界就是如此简单,也如此残酷。 所以,德约科维奇调整了战术,在两位球员六次碰面里,首次做出战术框架的调整,这也意味着: 高文,终于得到了德约科维奇真正的重视。 当然,困难依旧客观存在。 首先,从印第安维尔斯到迈阿密,时间距离太近,调整战术框架,并不容易,整个战术思路可能也欠缺考量,难免存在一些纰漏,是否能够奏效,也需要边走边看,通过比赛进行检验。 其次,两项赛事持续四周时间,高文依旧年轻气盛,状态恢复和体能储备都更胜一筹,德约科维奇在调整战术的同时还需要保持击球成功率,另外还需要面临体能考验,难度可想而知。 但是。 经过印第安维尔斯那场铭心刻骨的失利之后,德约科维奇已经调整心态、端正态度—— 高文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不仅仅是现在,接下来整个赛季乃至于后面更多赛季,都将是一种常态。 他不应该以一场比赛的胜负得失作为转移,目光应该看得更加长远。 迈阿密的这场决赛,如果能够取胜,那自然最好,但也没有必要太过欢喜,因为未来还有很多对决;如果失败,同样也没有必要失望,因为这就是迈出尝试和改变的第一步,蓝图,这才刚刚铺陈开来。 德约科维奇是这样想的,同样也是这样做的,然后,事情也就稍稍不同起来。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