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 费雷尔发球,迪米特洛夫接发球。 外角?内角?近身? 一般来说,一区选择外角需要勇气,往往通过内角压制反手,这样的战术策略更加合理也更加普遍。 更何况,此时球场对面负责接球的是迪米特洛夫,单手反拍的不稳定性, 在接发球环节也非常明显。 从战术组合来说,内角显然是更好的选择,但这是固定套路,太过理所当然,容易被对手识破策略。 反而是偷袭外角,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地制造惊喜。 关键在于,上一分,在二区, 费雷尔偷袭了一个内角, 试图压制高文的正手,结果被高文正手的细腻处理杀了一个措手不及;那么转换阵地,费雷尔会继续偷袭吗?继续打破套路吗? 博弈与计算。 这就是网球的魅力! 迪米特洛夫完完全全专注在比赛上,大脑又重新开始运转起来—— 也许是因为双打比赛没有包袱,也许是因为并肩作战分担压力,也许是因为高文的态度感染了情绪。 也许全部都是,但不管如何,似乎重新回到了轨道上。 正手?反手? 反手! 迪米特洛夫移动了。 原因很简单,费雷尔的性格就是一板一眼、按部就班,没有小心思没有多算计,保守和稳定是关键。 越是紧要关头,就越是容易回到自己最习惯最舒适的模式,这是人性的弱点: 比如, 赛点。 左腿, 一蹬, 一冲, 身体就已经推送出去。 内角! 猜中了。 果然! 关键时刻,费雷尔选择内角, 压制迪米特洛夫的反手;而且,角度没有完全撕扯开,介于中路和内角之间,一看就知道,费雷尔希望保证一发成功率,增加一发的威胁,避免陷入二发困境,保守了一些。 蹬地! 挥拍! 迪米特洛夫的单手反拍,流畅而潇洒,不同于瓦林卡的刚猛,更加接近于费德勒的灵动,宛若剑客。 从挥拍动作到击球效果,迪米特洛夫和费德勒都有着太多太多相似之处,唯一偏差,可能就是灵感。 一点点灵感,却能够赋予网球截然不同的特质。 长剑出鞘! 迪米特洛夫的整个击球,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不过, 一发终究是一发。 费雷尔的一发,不够犀利但足够稳定,只要能够发进,就具有威慑力,想要抢一发,就需要爆发力。 迪米特洛夫的反手,并不具备这一拍的能力,强强碰撞之间,还是能够感受到单手反拍的不稳定性。 迪米特洛夫没有贸然变线也没有强行发力,顺着自己的发力轨迹,整个胸腔完全打开,双臂舒展开来—— 借力打力。 网球,沿着反斜线的方向,也就是球拍打开的方向,直接顶了回去,将费雷尔发球的力量全部推送回去。 轰! 轻盈,灵动,敏捷,快速。 整个衔接非常利落,尽管没有全面发力,但节奏提升起来,然后,网球就如同导弹一般快速钻回去。 沃达斯科依旧试图抢网,但马上就意识到来球速度太快,自己抢网可能出现失误,脚步一顿又缩了回来。 现在,就看费雷尔的了。 费雷尔,有些狼狈。 发球动作还没有完全恢复,迪米特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