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你们是我天道教的信徒吗?” 为首的士子询问道。 伯嚭连忙上前道:“是,当然是了!” “原来如此。那为何不见你们在礼拜日佩戴教徽?” “出门急,一时间忘了带了。” “三个人都忘带了?” “啊,这……” 伯嚭一时语塞。 不过,士子们倒是没有太过为难他们。 “你们倘若还没有加入天道教,现在加入,也还为时不晚。足下应该知晓,我延陵之人,尽皆讲究诚信,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我们也不会为难你们的。” 伯嚭还要撒谎,庆忌挥了挥手,让他退下。 然后,庆忌、范蠡和伯嚭就跟着几个士子,前往了县学报名,要加入天道教。 可他们连鱼符(身份证)都没带,如何报名? 这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经过这几天的走访,庆忌体察民情,也了解到了一些天道教的发展状况,让他第一次对“政教合一”这一理念,产生了自我怀疑。 …… 奉天殿上,庆忌又一次召开了大朝会。 “二三子,朕近日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发现天道教正在我大吴蓬勃发展。然,有些事情,不知道是好是坏。” 庆忌环视一周后,看着在座的公卿百官们,缓声道:“礼拜之日,天道教的祷告会诸位应该都去过。有何感悟?” 感悟? 群臣都想了一下。 尚书令文种首先出列道:“陛下,臣前日曾去金陵附近的一处官学参加过祷告会。” “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工匠也好,商人也罢,或是士子,或是官吏,都齐聚一堂,诚心祷告,礼赞陛下,礼赞太一上帝。” “虽然人多,却也秩序井然,在士子们讲学祷告的时候,并未有任何骚乱发生……” 文种说了一大堆天道教的好话,却不是庆忌想听见的。 庆忌眯着眼睛道:“文种,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信徒太多,天道教连最基本的教堂都没有,以学堂作为教堂传教,是否不妥?” “这……” 文种不由得低下了头。 “陛下,难道你是想在各地兴建教堂?” “不,不是。” 庆忌摇了摇头道:“我大吴本土,有超过四千万的黎庶。” “他们都是我大吴的子民,朕的子民,那就是天道教的四千万信徒,这么多信徒,要兴建多少教堂,才能一一容纳得下?” 有那么多闲钱,庆忌还不如多干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陛下,臣有一策。” “说。”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陛下何不让国人跟缴纳赋税一样,定期缴纳‘教税’,以此来维系各地教会的正常运转,以及教堂的兴建?” 缴纳教税? 这的确是一个法子,不过庆忌认为没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