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吴王庆忌二十一年,即公元前493年,农历九月。 庆忌以国尉孙武为大将,合金陵、巴郡、南郡、南阳郡之众,共计十万人马。 其中包括戎车五百乘,一万铁骑兵团,以“吊民伐罪,复立蜀君杜胡”为旗号,西征蜀国。 因为庆忌是诸侯霸主,可以代天子行王事,故而这一次伐蜀,属于尊王攘夷,师出有名…… “呜——呜——呜——呜——” 伴随着肃穆而又充满煞气的号角声,龙藏浦(秦淮河)畔的吴军营寨,偌大的校场之上,数以万计的吴国锐士,已经严阵以待,眺望着拜将台上的那个男人—— 吴王庆忌! 这是他们为之效忠的君王! 旌旗蔽日,戈矛如林。 此时的庆忌穿着一袭玄色赤纹的冕服,头戴平天冠,腰间按着一柄龙渊剑,站在拜将台上,放眼望去,到处都是绯红色的浪潮。 除了呼呼的风声,以及战马不时的打着响鼻,偌大的吴军方阵中,并没有多少的杂音。 所有的吴军锐士,都跟庆忌前世瞻仰过的秦兵马俑一样,巍然屹立在那里。 他们昂首挺胸,目视前方,眼中洋溢着一种狂热的神色—— 对于战争的狂热! 吴人血气方刚,闻战则喜。 这可不是一句戏言。 即便是适才被并入吴国,成为新吴人的庶民,都渴望能加入行伍之中,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封妻荫子。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代的拜将仪式,其实并不简单。 一般来说,国君离开正殿,在偏殿会见这个主将,跟他说,现在国家有危难,需要你作为主将去应战,你意下如何。 如果主将同意,就进行下一个环节。 国君命太史占卜,选择吉日,选好日子后君王要在仪式前三天就开始斋戒。 接着,是要在太庙当着列祖列宗的灵牌举行立将仪式…… 这样的仪式,已经被庆忌修改过。 庆忌专门在营中的校场上,设立一座拜将台。 每当需要大将领兵出征的时候,拜将仪式需要在台上进行,而后就是统领三军出征。 “大王万年,吴国万年!” 庆忌对三军将士进行了一番简短的演讲后,接下来便是真正的拜将仪式。 在拜将台上,庆忌站在东面,面向西方;而作为三军主将的孙武则是站在南面,面向北面(所谓北向称臣)。 这一座拜将台,高三丈有余,地基极大,中间的台阶上,站立着伍子胥、黑夫、孟贲、孙敌等一众将领,以及披坚执锐的士卒。 而在拜将台上,庆忌的身边则是有着一群宿卫。 拜将的步骤,有些繁琐。 庆忌身后,一左一右两个宿卫,分别手持钺,以及端着一块虎符。 虎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这是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 虎符是铜制、虎形、分左右两半,其背面刻着铭文,有子母口可以相合。 右符留存宫中,左符在将领之手。 庆忌若派人前往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军将才能听命而动,军队不执行执国君金符节者行兵令,除国君亲临现场调兵。 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 所以,庆忌和孙武首先要做的,就是将两半虎符相合。 再接着,庆忌手拿代表将军权柄的“钺”,先拿钺的头部,把柄递给孙武,郑重其事的道:“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 这就授权,明确授予孙武生杀大权。 然后庆忌再次手拿钺的柄,把刀刃递给孙武,再说一句:“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 刀刃向着孙武而说的这句话,其实也是告戒孙武自重。 这并不是庆忌针对孙武,而是纯粹的按照流程走。 接下来,庆忌向孙武交待作战的原则,缓声道:“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之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之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 “如此,则士众必尽死力!” 闻言,接受了节钺的孙武,慨然回道:“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 “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 “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 “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善。” 庆忌听到之后,答应授以全权,表示不干预军队的指挥。 于是,立将成功! 可见,立一个将,是何等的神圣及干系重大…… 拜将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