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鸿、吴恒。” “儿臣在!” “你二人负责合我吴国之众,在金陵整合一支十五万人的新军,所需武器盔甲以及粮饷等,尽皆报备于寡人,新军必须在都城近郊枕戈待旦!” “诺!” 太子恒与公子鸿立即领命。 庆忌的决心母庸置疑。 接下来的一系列战争,吴国将倾国之力。 说到底,自从周平王东迁,诸侯争霸以来,列国之间,虽是三天一小战,五天一大战,可是战事的规模并不算大。 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人,超过十万人规模的战事,都是屈指可数的。 原因何在? 因为周天子册封的诸侯国太多,人口、土地分散,而随着战争的愈演愈烈,大国越大,小国越小,直到灭亡,这战事的规模岂能不变大? 庆忌是不能容忍,天下形成如历史上“战国七雄”一般的格局,相持不下,继续几百年的战乱。 所以,这种时候就非常考验吴国的军事动员能力。 虽说吴国的兵役制度,属于募兵制,跟列国的兵农合一制有所不同。 但,吴国何尝不是全民皆兵? 只要庆忌下达征兵令,不管是老吴人也好,新吴人也罢,都必须要自备武器盔甲,甚至是粮食、衣物奔赴战场。 每个男丁都需要服兵役。 而在吴国,实际上每年的农闲之时,各个郡县都会组织一两次的操练,凡十四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子,都必须要参与其中。 他们就是吴国的储备兵员,属于民兵的范畴,有着一定的作战能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他们就能随时投入到战场上,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在民兵当中,退役士兵是优先被选拔的。 吴国第一次有了烈度那么大的战争,岂可不尽可能的调动起来? “计然。” “臣在!” “你负责调配劳役以及粮秣辎重,劳役方面,前期可征召昆仑奴十万人,后续是二十万人,三十万人,对昆仑奴务必严加看管。” 庆忌沉声道:“若监督将士不够,可使邻近的郡县调派。昆仑奴一旦作乱,一郡之内,或一县之内,全部有罪!” “所有官吏,尽皆削爵一等,罚没俸禄一年,留职待用。有失职者斩首,举家流放岭南!” “所有监督将士,若使昆仑奴暴乱,粮秣辎重折损过半,不问缘由,全部斩首!” “臣,谨遵王命。” 计然苦笑着答应下来。 庆忌的这一道诏令,未免过于严苛了。 但,上一次因为昆仑奴暴乱事件,导致吴军的粮秣辎重折损殆尽,使正在西域作战的吴军险象环生,庆忌又怎能不引以为戒,尽可能的防患于未然? 这不是几千人,几万人的昆仑奴,而是几十万人的昆仑奴! 稍有不慎,吴国极有可能自食恶果。 此时,感觉事情有些不妙的公子鸿进言道:“父王,儿臣以为,一味地滥用昆仑奴,不妥。” “几十万的昆仑奴不好监督,将士们难免会有所疏漏。” “因此,父王何不调配一半昆仑奴,一半庶民,作为劳役押运粮秣辎重?” 庆忌闻言,想了一下,决定采纳公子鸿的这一谏言。 对于昆仑奴,庆忌自然是信不过的。 毕竟这么多年来,吴国一直都在残酷的奴役着昆仑奴,压榨他们的剩余价值。 而今吴国要倾国之力,要抽调一些民夫,充当押运粮秣辎重的劳役,有何不同?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全民皆兵的体制下,底层的黎庶不止要服兵役,服劳役也是必不可少的。 “范蠡。” 庆忌又将目光放在了御史大夫范蠡的身上,问道:“杜胡那边,可有回信?” “回禀大王,不出所料,遭到杜奈软禁的杜胡心生不满,已经在联络自己的旧部准备出逃,而后起兵。” 范蠡缓声道:“若不出意外的话,大军抵达巴郡之日,蜀国必定陷入内战。” “善。” 对于这一次的灭蜀之战,庆忌自然是做足了准备。 且不说有卜商等人做内应,跟吴军里应外合,做足了都江堰的功课。 就凭孙武领着十万吴军锐士,踏平蜀国都不在话下。 至于,到时候秦人是否会出兵一起灭蜀,就不是庆忌要考虑的事情。 反正抵达雍城,负责游说秦伯嬴宁的文种,便足以使秦人瞻前顾后,犹疑不定。 最后,庆忌深深地看了一眼孙武,道:“孙武,灭蜀之后,你便是灭秦大军之主将,寡人赐你先斩后奏,临机决断之权。” “寡人将全力支持你。寡人,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多谢大王!” 孙武郑重其事的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