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无愧心(2 / 3)

素冷,高挽玉冠,即使褪去奢华,也决然不是尘世俗子。

崔光浩坐姿冷峻,在灯下持书静读,浑不似戴罪待死之人,而不过是闲日读书、沉浸丽文而已。

包拯不由得想道,“他真是一位慷慨雅士,令人敬服。”

包拯缓抬双臂,抱拳行礼,“崔大人。”

崔光浩早闻动静,却无动容。他的侧脸柔映昏灯,棱角俊冷,隐约睥睨威严,不屑自哀自伤。

看崔光浩毫无回应,包拯仍执礼节,恳切开口,“包拯有事请教崔大人,请一定如实告知。”

崔光浩翻过书页,淡淡冷语,“凶案已结,还有什么问题?”

“不。”包拯干脆冷静地说道,“还有疑团没有解开。”

“你闯入军营潇洒推理,铁证如山定下罪名,怎么现在又来说这些话?”崔光浩轻横眼角,寒眸微闪。

“我只想请崔大人告诉我。”包拯说道,“从接风宴开始,包拯就看出你与死去的高丽太子极为不合,绝不是一时冲突,前尘积怨应是很久。无论是撞破恋情,还是其他冲突,总之请崔大人告诉包拯……”

包拯凝起声色,极为认真地说道,“入宋境之前,你们是否也有争斗?”

“什么意思?”崔光浩稍侧脸庞,微扬眼神,冷冷打量这名倔强的青年。

“太子尸身面目全非,但有些伤口乃是旧伤,仔细辨认仍能区别于致死伤痕。”包拯回想着那些隐秘的疑点,“那些旧伤中也有可疑痕迹,也有细薄锋利的特点,却又有哪里微妙不同。”

崔光浩倾听不语,缓缓放下手中书卷。

“那些旧痕中,是否有崔大人造成的伤口?”包拯说道,“或许两相对比,能够发现一些端倪。”

崔光浩不愿提起这件往事,那夜当着众目睽睽也不曾明说。与死去太子的所谓名声毫无关联,他只是不想引起素姬险遭伤痛的记忆,使她痛苦。

包拯的话隐约惊起崔光浩的心海。他细细一想,思虑敏明,骤然得到一丝灵感。

包拯看着崔光浩站起身来,其人正如玉树宝芝,清骨神俊,实在夺目。

“有。”崔光浩一手轻覆桌沿,另手落落负背,“在使团入宋路上,李岗曾醉后失狂,竟然闯入素姬居室,意图倒反天伦。我与素姬幽会未了,藏身暗处,使剑气将他逼退,划伤了他的侧肋。”

“侧肋……”包拯若有所思。

“伤痕不深,但是极痛,只有亲尝之人才知道。”崔光浩冷笑一声,又陡然想起素姬也遭自己剑气误伤,眼神黯淡,微垂密睫。

他稳住心神,侧眸看向包拯,“你若有心对比伤痕,便去找吧。”

包拯眼神骤亮,也不顾礼节,清亮地打了个响指,“看来的确怪异!”

包拯马上向崔光浩行礼,“多谢崔大人指点!”

“包拯。”崔光浩凝聚目光,似在看透这名热忱青年的内心,“你定是违背八贤王结案命令闯到这里,究竟是何想法?”

“崔大人。”包拯心神一震,直视崔光浩如刃眼神,“也许崔大人对我有恨。包拯当众推理,揭露你与郡主恋情,实在伤人。而如今状况,是众人定要将你与郡主定为凶手,以图对高丽王做出交代。”

“若是如此……”崔光浩缓移目光,看向昏冷虚空,“我一人揽责。素姬贵为郡主,自能保命,哪怕冷宫余生,总不算枉送性命。”

“崔大人,这是什么话?”包拯目光顿冷,义气激烈,“崔大人是在说包拯设罪于你们,强求结案,以免两国相争?错了!”

崔光浩凌厉转眼,看定包拯眼眸。

“包拯难道与崔大人、与郡主有何冤仇?没有!非但如此,包拯还敬佩崔大人丰神傲骨,郡主静雅良善。”包拯毫无遮掩,尽吐心怀,“也许我的推理过于急切,只看眼前证据闭环,错过某些疑点。我也想到这点,因此无论如何,此案在我这里不能了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