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8:一、始计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法,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令,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此篇的著名战例,就是越灭吴之战。这是春秋时期战争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典范,它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始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越国作为一个较弱小的国家,能战胜实力强大、春秋五霸之一的吴国,首先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越国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改革政治,争取了民众的支持。越王勾践在会稽战败后,制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同时,勾践以复仇雪耻为号召,激发民众积极参与灭吴战争,这正顺应了越国人民要求摆脱处于吴国臣属地位的愿望,因而获得了越国人民的支持。其次,在战略上,面对强敌,越国能够避其锋芒,制订以退为进、休息养生的长远行政策,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增强国力,为最终战胜强敌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针对吴国君臣的弱点和痞性,采取‘利而诱之’、‘强而避之’、‘亲而离之’等策略,使吴王夫差妄自尊大,放松警惕,穷兵黩武,削弱了自己的实力。最后,越国在袭击吴国条件成熟时,采取了乘虚捣袭的作战方针,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给吴军以致命的毁灭性打击,最终战胜了吴军,取得了灭吴之战的伟大胜利。在这场战争的全部过程中,越国战胜敌国的许多策略都与《孙子兵法·始计篇》所述的军事思想相符合,所以说这是始计篇的著名战例。当然,古今中外,符合始计篇的战例远非这些。有机会,我们还会作以研讨。” 讲到此处,慕容天水又随手拿起《曹操注孙子》,翻开第一页,解说道:“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少机警有权术,年二十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都尉。东汉末,镇压黄巾起义,壮大了自己势力。官渡之战大破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进位为丞相,后封魏王。公元220年,魏王崩天,其子曹丕建魏称帝,追尊曹操为武帝,东汉灭亡。曹操一生‘博览群书,特好兵法’,他依靠战争手段取得半壁江山,深知研究军事的重要性。他写了大量的军事著作,‘自作兵书十余万言’,只可惜至今已大多失传,只有《孙子注》被完好无缺地保存了下来,它是现存《孙子兵法》注释中最早、最好、最有特色的一种。在大约三百多条注释中,曹操充分肯定和阐发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并根据秦汉以来战争的特点与他自己实战经验加以补充和发挥,比较系统全面地反映了他的军事思想。在三国鼎立的盛大战场上,曹操一方面‘观兵书战策多矣’,另一方面他又有丰富的实战经验,长于选将料敌,善于指挥作战,‘因事设奇,谲敌制胜,变化若神’,这是他以弱胜强,往往置强敌于死地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们研习《孙子兵法》,应和《曹操注孙子兵法》相辅相承,不可分割,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