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共性,即形~气~神~虚,“虚明而万物所以通也。”这一道化的程式、框架、原则、精神,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便想用于解析社会演化现象,也完全行得通: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顾盼,而顾盼化揖让,揖让化升降,升降化尊卑,尊卑化分别,分别化冠冕,冠冕化车辂,车辂化宫室,宫室化掖卫,掖卫化燕享,燕享化奢荡,奢荡化聚敛,聚敛化欺罔,欺罔化刑戮,刑戮化悖乱,悖乱化甲兵,甲兵化争夺,争夺化败亡。其来也,势不可去;其去也,力不可拔。 谭峭似乎有意想构成一幅宏大的人类历史演化图,他从人类的起源,私有制的发展,皇权的建立到剥削、压迫、反抗的历史锁链中,认识到了历史的某种必然性,从而作出了具有中国传统方式的描述。尽管其理论显得十分朴素、简单,甚至有的环节衔接不上,无法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想。。理论经典作家的同类论述相比,但他在距今一千年之前,对社会历史的认识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啦。正是他的这种宏观认识,才使他能够得出许多对社会治乱问题的独到见解。 谭峭对于人类本身的演化程式也有一个概括: 虚化神,神化气,气化血,血化形,形化婴,婴化童,童化壮,壮化老,老化死,死化虚。 虚复化为神,神复化为气,气复化为物。 化化不间,由环之无穷,夫万物非欲生,不得不生;万物非欲死,不得不死。(《化书·死生》) 人类最初从何处来的问题,至今仍是科学界争论不休的大课题。当然谭峭是一切从道、虚出发,来对人体胚胎形成作了分析,并认识到生老病死是一种铁的规律,也认识到万物虽有变化,却循环不灭的现象。 谭峭认为,古代圣贤通过精思极虑,终于察觉到“穷通事之端,得造化之源”,而人类的超越途径,修持原则也就显而易知,并不玄奥了: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虚实相通,是谓大同。藏之为元精,用之为万灵,含之为太一,放之为太清。是以坎离消长于一身,风云发泄于七窍,真气薰蒸而时无寒暑,纯阳流注而无死生,是谓神化之道。(《化书·紫极宫碑》) “神化之道”也就是人类的超越之道,经过修炼,可以使人的生命发生逆向运动,即从虚~神~气~血~形~婴~童~壮~老~死的生命演化程式改变运动方向。这不是死后的改变,如若是这样,就无异于彻头彻尾的宗教迷信了,而是生命活动依然存在的时候,不管这一个体的生命是处于青、壮、老时期,抑或健康,患病,就开始走上返还之路:形~气~神~虚。“达此理者,虚而就之,神可以化,形可以不生。” 神不化,是不顺化生气、血、形、婴,忘形、返形为气、为神、为虚就超出了人类死生的状态。谭峭这一关于陶铸人体形神气血达到虚无,永不坐化的理论,世人会感到玄虚、捉摸不透,如果结合陈精《无极图》,就会使人们感觉到,道教学者是在进行一场什么样的探索,他们所进行的是一个人体以及人体与宇宙生命工程的伟大事业。 从上述所引《化书·紫极宫碑》的一段话里,我们了解到谭峭能够异乎常人,卧冰雪而坦然,虽经日而气息仍怵怵然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体内真气熏蒸起了抗寒防冻的作用。典籍关于佛道中高人严冬露坐、融冰化雪的记载就有不少,不独谭子一人。当然谭峭能够如此,也表明他在悟道中进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对此,他在《化书》中作了一个原则性的透露: 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以其心冥冥兮无所知,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兮无所为,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体物如身,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化书·蛰藏》) 是以真人体物而知身,体身而知道。(《化书·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