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折了,弦断了,刀也钝了,满洲八旗也该退场了。 张廷玉的注意力,一直没有盯在玉柱的身上,他看上了轩玉之师的宝座。 状元及第的玉柱,一直无心向学,也不是大儒。 但是,这年头,但凡考中了进士之人,不论名次如何,都是这个时代顶儿尖的文化人。 张廷玉的父亲,大学士张英,不仅教过老皇帝读书,也教过老四读书。 安徽桐城张家的不传秘诀,就一条:宁可不当大学士,也要抢做帝师。 只是,张廷玉左等右等,始终没有等来,玉柱给未来的皇子们安排鸿儒师傅的消息。 咳,这个嘛,注定会让张廷玉失望了。 玉柱比谁都清楚,皓首穷经,格物致知,格到最后,就是明亡清兴,清亡洋兴。 大儒们,既救不了大明,也救不了大清。 未来的世界,属于是工业文明的世界。 小农社会的经史子集,可以修身养性,却不可能拿来救国。 开年之后,便是礼部春闱之时。 玉柱也没征求别人的意见,径直圈定了礼部会试的正主考为礼部尚书谢盛,两位副主考分别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和翰林院掌院学士。 这种安排,看似四平八稳,没啥问题。 然而,国朝以来,宣统元年的礼部恩科会试,算是最不受掌权者重视的一次会试了。 此前的历次会试,主考官再怎么说,也由皇帝亲简大学士领衔主考。 既然要拥抱海洋的工业文明,已经不合时宜的八股取士,迟早会寿终正寝。 但是,绝对不是现在。 大清的速亡,除了兵权旁落于袁项城之手以外,冒然废除科举,肯定是第二重要的因素。 清廷废除了科举取士之后,就等于是,断了全天下读书人做官的希望。 这还了得? 史书里早就写得很清楚了,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 断了希望和生计的穷秀才们,仗着有文化,掌握了一定知识,大量的混入了晚清的江南新军之中。 在当时,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观念,早就深入了人心。 尊贵的读书人,但凡有条活路,谁乐意去当丘八啊? 时间一长,爆发反清的起义,也就是迟早的事儿。 晚明时期,明廷仅仅是裁减了不入流的驿站而已,就逼出了个亡明的大顺天子。 玉柱呢,作为现行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却极不重视乡试、会试和殿试。 以前,玉柱曾经担任过公考的面试官。 往往那些口若悬河、头头是道的面试高分者,只要进了乡镇,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成了只会吹牛造假的低能儿。 相反,这些人进了厅局级的大机关之后,就如鱼得水一般,混得别提多滋润了。 道理其实很简单的,平台越高,越是务虚不务实。 越是大机关,业务水平啥的,统统不重要,就看会吹不会吹,会不会编造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概念了。 玉柱是老官僚了,官场上的积弊,他完全门儿清。 礼部会试,玉柱漠不关心,却跑去关心了童生试的入门级考试:县试。 玉柱身边的老亲兵戈什哈们,足好几百人,都被玉柱派去了北方各个县。 每县两名老亲兵,美其名曰:监督县考。 实际上,这些人带去了玉柱亲拟的十道考题。 这些考题,各县都一模一样,没有任何区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