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处处受限。
如果他们再极端点,认为是他连累了他们,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看出来儿子的失落后悔,许遇元揉了一把许桥温的头,安慰他,“没关系,我儿子那是做好事,谁能知道一个在清源县待了这么久的知县背后有人呢,咱们先看你祖父有没有什么办法。”
是啊,谁能想到呢,连知府都管不了,他背后的人是有多厉害。
许遇元虽然感慨,心里却没有那么焦急。
他这么安慰儿子也不是空穴来风,他祖父那些朋友的孩子,和他父亲一直有联系,虽然感情没有上一辈之间那么好,也不会见死不救。
他爹小时候还被祖父那些朋友教导过,有一个拜师了的。他家那位师伯,官拜吏部尚书,他们可以写信去问一问师伯,相信他爹也是这么想的。
许林氏试探许及的想法,“老爷,那要不要去信……”
许林氏欲言又止,她也想到了丈夫的师兄,那个公公的好友之子,这些年一直与他家来往不断。
还有亲家,亲家老爷……
边氏不似许林氏那般试探,直接开口问了许及,“爹,师伯呢?他能帮帮我们吗?”
她嫁进来五年,在许林氏的放权下早早掌管家中中馈,对这些亲戚往来也很熟悉。
边氏想着,帮乔知县的是大官,师伯也是大官,问问总比他们自己琢磨强。或者,“我写信给我娘家爹问问也好。”
边氏娘家早先与许家差距大的不是一星半点。
许家因为许太爷在县城有宅子,还有五百亩良田,边氏的父亲边俞江,只是当年在许太爷这里求学的贫家小子之一。
许太爷惜才,遇上有天赋的贫家子会减免其束脩,减轻一部分学子的负担。
事实证明许太爷的眼光不错,边俞江考中同进士下放做了官,现在也升任别地知府了,边家的女儿也摇身一变成了官家小姐出身。
边俞江是个知恩图报的,发达以后仍然感念许太爷当年的恩情,将自己的小女儿边挽卿,嫁给了当时仅是童生出身的许遇元。
边俞江中进士的时候年纪已经不小了,边挽卿小时候家里也是穷过的,后面她爹做了官,家里也就比先前好一点。许家男人是这个时代少有的洁身自好,家中也算富庶,她没多思考就答应了嫁进许家。
这门婚事在别人看来是许家高攀了边家,边挽卿却不这么想。
要不是婆家祖父当年的帮助,他爹这会儿指不定在老家种地呢。哪能做了官,还将女儿嫁进了在当时的他们看来,是大户人家的许家。
许家的姻亲关系确实不差,要不何启也不能将何晦明送来不是?何启当初打的便是沾沾光的主意。
许桥温也想起来外祖如今是汝阳知府这事了,可县官不如现管,外祖也只能给他们提提建议,管不到乔毫观头上。
欸,许桥温眼前一亮,既然县官不如现管,他们搬家可以吗?搬去别地,乔知县也管不得他们。
许桥温语气满是期待,问:“祖父,我们可以移徙去别的县城吗?”
许及摇了摇头,他何尝不知道这个方法呢?
移徙需要官府出具文书,办理文书就得经过乔知县,他就不信乔知县会放弃这个能狠敲他们一顿的机会。
本朝的户籍管理十分严格,因为纳税与服役问题,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轻易改变户籍地的。好多几代以上在京为官的家族,他们的子弟科举也是要回原籍考试的。
平日里要想去百里以外之地,差不多就是别的县,需要官府盖印的路引。上书本人姓名,年龄,住址,事项原因,起止地点与返回期限①。
律法中明确写着,“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②。官员有证明身份的腰牌,有功名的人也有文书证明身份,百姓只能用路引。如果私自前往一百里地以外又无路引,被打一顿就算了,还将你扔回原籍。
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