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然后快速的翻起了李世民写的策略,确认了策略里没有写要拿下蒙舍诏和林邑的原因以后,才缓缓开口道:“你是想兵分三路,分别从西域、蒙舍诏、林邑进入西方?” 李世民哼了一声点点头道:“我虽然不如你了解西方的疆域,但我也看过两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各种传书。 其中有一部就记载着汉人进入西方的方式。 汉人除了从西域进入了西方,窥探到西方的世界外,还从蒙舍诏所在的地方进入了西方,窥探到了西方的世界。 所以要去西方,不只有西域这一条路可走。 蒙舍诏所在的地方的那条路也走得通。 而林邑常有源自于西方的商人乘船而来,林邑所献的贡品中也有跟西域传来的东西类似的东西。 所以我猜测林邑也能通往西方。 所以我们得拿下林邑和蒙舍诏,三路进军,从三个地方一起窥探西方,即便是一方不成,其他两方也会有所收获。 我们也不至于功亏一篑。 要是能发现一条捷径,我们征讨西方会更容易。” 李元吉听完李世民这一席话,被李世民这个小小的想法给震惊了一把。 李世民不愧是李世民,仅仅凭借着一丝蛛丝马迹,就推断出了进入西方的道路不只有西域这一条,并且做出了一定的部署。 这要是换做其他人,估计还在固执的认为中原就是世界的 十之八九,中原以外都是蛮荒大地呢。 就更别提去推测进入西方的道理,以及做出一定的部署了。 “那你为何在策略中没写?” 李元吉震惊之余,忍不住问。 李世民在策略中丝毫没提到征服林邑和蒙舍诏的目的,只写了林邑和蒙舍诏必须征服。 这也是他认为李世民需要他征服的地方有些多的原因。 李世民瞪着眼哼道:“我写的策略是告诉你需要做什么,不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我把这些都写进去,并且写详细了的话,你觉得我给你的东西会只有这一点吗?” 李元吉恍然道:“那倒也是……” 李世民写的可是毛笔字,不是钢笔字,看似厚厚的如同一本书的纸张,能写的东西也很有限,不可能达到像是后世书本那样的十数万言,或者更多。 所以李世民肯定直接写行动计划,而不是在写行动计划的同时,还做出解释和注释。 李世民这么写倒不是为了图省事,而是这个时期写东西都是这个样子的。 都是以简短为主,尽可能的写清楚要做什么就行了。 剩下的全看个人理解。 如果理解不了,可以把当事人叫过来仔细询问。 三省审核奏疏的时候就是这个流程。 三宰们在理解不了某位大臣的奏疏以后,就会把当事人直接叫到三省里问话。 如果当事人在外任职,就会传信去问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