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世民说完话,李元吉认真的看起了李世民写的策略。 李世民写的策略很多,也很完整,并且还分了阶段。 李世民在纸上清楚的写明,要想达成挟裹着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去西征,第一个阶段需要做什么,第二个阶段需要做什么,第三个阶段需要做什么。 目前就只有三个阶段。 三个阶段以后就是西征的事了,眼下李世民对西域以西的一切还不了解,所以并没有写跟西域以西有关的任何东西。 “首先,我们得击溃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大贺氏、高句丽、百济、新罗、林邑、蒙舍诏?” 李元吉在看完了李世民所写的第一个阶段的策略以后,错愕的问。 这需要击溃的是不是有些多了? 依照他所想,大唐只需要击溃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即可,因为这些势力才能帮助大唐去征讨西方。 至于剩下的大贺氏、高句丽、百济、新罗、林邑、蒙舍诏,只需要经略就可以了。 即便是要击溃,也没有必要重点针对,派遣出小股兵马就可以了。 像是杨广,以及历史上李世民征讨高句丽的时候那么兴师动众的去征讨这些小势力,除了劳民伤财以外,并没有太大的益处。 毕竟,高句丽也好,百济、林邑也罢,都是小地方,全国加起来也不一定有十数万的兵马。 大唐发动十数万兵马去征讨他们,纯粹是用大炮打蚊子。 而这个大炮打蚊子能起到应有的效果还好,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损失会很大。 就像是杨广征讨高句丽,是杨广麾下的大军打不过高句丽吗? 不是的。 是杨广用的大炮实在是太大了,在没弄明白,也没让将士们适应高句丽的气候的时候,就全军压了上去。 这样造成的阻碍就多了。 首先是辎重的要求无限拔高了,补给线还拉的老长。 在这种情况下,辎重很容易出问题,而辎重出了问题,军心就容易浮动,对上了高句丽人,十万人兴许连两三万人的实力都发挥不出来。 其次是将士们来自五湖四海,有些人能适应高句丽的气候,但有些人却适应不了。 一旦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那就是成片成片的出现。 这同样会使军心浮动,甚至还容易让将士们产生恐慌。 还没开打自己就先人心惶惶了,还怎么打,还怎么言胜? 所以,派遣大军去征讨高句丽这些地方,纯粹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 小而精才是攻打这些地方最好的方式。 历史上李世勣、苏定方也好,刘仁轨也罢,在征讨高句丽、百济、新罗的时候,所率的兵马规模都不大,达成的效果却比杨广、李世民两个人征讨高句丽的时候还要强。 历史已经指明了征讨这些地方的重点了,干嘛还要舍易求难呢? “有问题?” 李世民斜着眼问。 李元吉毫不犹豫的道:“当然有问题了,你让我着重针对突厥、西突厥、吐谷浑、吐蕃,这我没意见,可是你让我着重去针对高句丽、新罗、百济、林邑、蒙舍诏,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李世民哼了一声道:“非重兵不足以快速的荡平这些地方!” 李元吉白了李世民一眼道:“历史上发重兵征讨这些地方的,貌似都没有好下场。” 王莽为了尽快平定西南的叛乱,前后发了近三十万大军,鏖战了十几年,不仅没讨到好,反而将许多精锐折损在了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