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楚国结盟之后,张仪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咸阳。 秦王嬴驷亲自出城迎接,并隆重接见了芈湘。这是一个文静的女子,面容姣好,秦王看上去十分满意。不久之后,芈湘被秦王册封为夫人,虽然不是王后,地位却也十分显贵。 不等秦王与芈夫人热乎几天,张仪就向秦王提出进攻魏国的策略。秦王当即召来了樗里疾、司马错、嬴华等人,几经探讨,最终将进攻的目标定在上郡重镇,蒲阳。 秦军兵分两路,南路由司马错将兵五万出函谷关一路向东,沿洛水直逼韩国重镇宜阳。 韩国历史上迁都主要有三次:立国后初都定在宜阳,后为进军中原腹地迁往阳翟,获得对郑国战争的胜利后,韩国最终将首都定在了新郑。 宜阳有着很重要的战略地位,东可窥周室,西可出函谷关。 最初的韩国统治者是有争霸野心的,将首都选在军事重地具有很明显的对外扩张性。但是受制于自身实力的影响,韩国扩张称雄之路并不现实,而西部的强秦日益崛起,宜阳作为首都实在是太靠近秦国了。 为了更好的延伸中原腹地,公元前409年,韩国发动了对郑国的战争,取得了郑国的雍丘,韩国也得以进一步向郑国腹地发展。为了实现向郑国扩张的政治意图,韩国在这一时期又继续迁都阳翟。 韩国在这一时期迁都阳翟的主要原因就是要彻底消灭郑国,实现自己进军中原的战略。事实也证明了这次迁都的正确性,在后来韩国灭郑国的过程中,阳翟作为桥头堡,为韩灭郑提供了积极的影响。 在韩国终于实现自己的野心吞并郑国后,韩国也得以占据中原腹地。也是在这一时期韩国的战略方针将进行调整,随之而来的是又一次的首都迁徙,这一次将首都定在了新郑。 公元前375年,赵国公子朝反叛,魏武侯支持了公子朝也因此彻底得罪了赵国,三晋家族的联盟至此瓦解。 随着东方大国齐国的兴起和西部的强秦卷土重来,韩国成为了大国之间战略交锋的缓冲地带,韩国也从此走上了摇摆不定的战略方针,在整个大的战略格局中失去了主动。 此次司马错出兵宜阳,韩国君臣极度紧张,屯重兵于宜阳,便也无力支援魏国。 北路由张仪、嬴华率八万大军直扑蒲阳,半个月内势如破竹,连破上郡十城,将蒲阳北西南三面围定,只留南面缺口。 军谚有云:围师必阙。所以张仪在南面给魏军留下的一条逃亡路径。他不想四面围定而让魏军做绝望的困兽犹斗,这样蒲阳反而难破。给魏军留一条退路,实际上是瓦解魏军斗志的妙招。 歇兵数日,张仪下令攻城。 魏国武卒虽然不比以前,却也是精锐步卒。丢掉河西之后,仅存的魏武卒大都集中在河东防御秦军的攻击。 攻城、守城,步卒是绝对主力。为了防备魏武卒,秦王还调了五千秦锐士以备不时之需。 当两百多面牛皮大鼓开始沉雷般轰鸣时,秦军方阵隆隆开动了。 方阵以一百人一个方队,配备一架大型云梯,是一个作战单元。每十个方队组成一个独立方阵。蒲阳西面城墙最长,秦军展开了二十个方阵两万精锐,作为第一轮猛攻。纵深地带的四十个方阵也已经排列就绪,准备第二轮、第三轮的猛攻。 按照张仪的谋划,三轮猛攻之后,蒲阳守军必然损失惨重,斗志萎靡。西北南三面同时猛攻,魏军必然从没有秦军的东门逃走。 嬴华站在与城墙等高又可自由推动的云车上,猛然劈下令旗。 随着大鼓轰鸣,早已经整肃排列在方阵之后的一万名二十石强弩手骤然发动,向蒲阳城头的女墙垛口万箭齐发,使城头守军不敢露头。与此同时,秦军方阵在震天战鼓中隆隆推进。 瞬息之间,云梯架上了城墙,震天动地的呐喊声响彻云霄。秦军迅猛有序地爬上云梯,杀上城头。 这时,寂静无声的蒲阳城头,却骤然立起了一道人墙。 一场残酷激烈的浴血攻防战开始了。 喊杀声从清晨一直持续到了黄昏。 蒲阳城墙下尸体遍地,城墙上血迹斑斑。 攻城还在继续。 秦军大帐内,张仪面色铁青,一言不发。攻城主帅嬴华浑身血迹,铠甲也有无数裂痕。随着他的来回踱步,大帐内充斥着血腥味。 “六万人轮番轮番猛攻,四千人殒命城下,数千人带伤,竟没能攻破哪怕一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