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 / 3)

呢?周毅不仅做到了,他明显还做的更好。  因为沮授又见到很多新的东西,比如说那精致的曲辕犁、简单又精妙的水翻转车……后者还好说,但他本不知道前者有什么用,直到他亲眼看到一个人加一头牛小半天就耕了一大片的地。  庐江周公衡竟然还通晓鲁班之术?如此神奇的工具为何不曾推广全国呢?  而且不止民政如此安稳,就连军事也足够强悍,需知道周毅本身就是以军功封的郡守,手下关张加罗皆是能征善战之辈,两次大捷之后,鲜卑听闻是周毅守得渔阳郡,都是不敢在郡外牧马。  如此稳固如泰山的状况,面临的危险居然是郡守的位置会被自家朝堂给卸掉?这太可笑了,沮授不得不做出一个假设,那就是假如没有外界的干扰,渔阳郡关起门来会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的世外桃源!  也似乎是回应沮授的想法,周毅早先便在渔阳田亩之处立下一处石碑,上书八个大字——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在这里,周毅的政策得以传达,任意五口之家都能得到百亩田地,多一人可增二十亩,家有一人参军也能添二十亩。  乡中按村集结成团,取其年长有德者参与民屯事宜,若遇到欺压,可径直上报巡逻兵士。百姓们平日里农时工作,闲时则有军统之人行教化之则。  整个渔阳郡中,士兵、百姓们各成为军屯和民屯,民屯为基础、军屯为保障,二者通过军统的二处、三处进行链接,实现了真正的军民合一。  北方有战马士兵飞驰而过,别郡的农户或许会慌忙逃窜,但是渔阳不会,因为这或许是自家村中参军的后生过来例行查看土地有没有被恶人再次夺走,乡中几位老人聚集在一起,对着一群孩子们讲述着周府君的大恩,若是和平时,军屯和民屯有衔接处,士兵们甚至会主动帮助这些老幼妇孺。  什么叫做好日子啊?百姓们不会说,但是他们得了土地,手中有了自己的粮食,就知道眼下这就是好日子,他们能吃饱,能穿暖,这应该就是好日子了吧。  后来,宣教团的大人们对他们说,周府君立下的碑就是这个答案。  每个县都有这样的碑,因此每日都有人前往那里驻足,这些百姓不懂那是什么,因此军统中的人每日都有一个站在那里,一一为过来的这些人解释。  不满月余,大道碑处,一间草屋,便是乡中讲学之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这八个字合在一起,也成了入学第一课要学的字,而会写这八字的人,甚至要超过会写自己名字的人。  如此匪夷所思之事?天下哪里会有呢?可是他就在自己的眼前。  沮授站在碑前,默默诵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  沮授不知道渔阳这样大的改变会对生产力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是他想知道,于是他需要算出来。  于是又过了三天之后,沮授颤颤巍巍的拿着一份汇总完毕的牛皮纸找到了齐周,齐周看罢大笑,首先说的就是:“公与兄,你怎不去先请教府君,他那里可有比这更详细的数据。”  没错,谋划这么久,周毅怎么可能只看其形而不查其实?  《汉书·律历志》对计量单位有着非常明确的记载:重量单位分为五等铢、两、斤、钧、石。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汉代的亩和斤都跟现代不一样,但是产量肯定是极低的,换算成今天的亩和斤,那就是亩产约二三百斤。  不过由于地广人稀,每个人的耕地面积相比后世是成十倍百倍的增长的,因此也能解决温饱。按照这个算法,最后周毅得出一个数据,就是如果让渔阳这四五十万人奋力耕耘,每年就能给自己带来六十万石的产粮。  这是什么概念呢?  按每人一月三石粮食来算,这些粮食足够一万六千余将士一年的吃喝,要知道,这才仅仅是一个边郡!(此处一石指粟一石,大概是现在的15公斤,一石粟和一石米以及其他的都是不同重量的。)  虽说这省略了马匹、运输之类的消耗,但是最后的结果依旧惊人,若是整个幽州都用这种模式,加上平日的行商、互市、军屯,怕是轻轻松松就能够养活十万大军。  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沮授无比痛苦,因为这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