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夫数百为其运柴草,陈兵只七八百人。” “但遣千余众出寨,即可破之。” 扶余昌听出了这青年将军的争功之意,这些王族远支身上,总是带着一种盲目的自信。 他神色不动,只缓缓同这小将道。 “此必周罗睺诱我之谋,若必欲击之,必遣全军出营,一鼓而下,方不使其兵得我交战之间隙。” “若只一千军出,与陈人相持既久,周罗睺伏兵必自山林出。” “我虽不知其伏兵在何处,唯知千人出战,必败矣。” 在战前,扶余昌将周罗睺过往的战例研究了许久,对他的心理防备已经到了扭曲的程度。 此时他自觉得计,加上又有睡眠不足带来的暴躁情绪,当下决议要全军尽出,速灭当面陈军。 左右将率虽觉不妥,但而今营中皆是王室嫡系,谁也不愿意去触鞬吉支的霉头。 毕竟嫡系之所以是嫡系,第一条,便是要懂得迎合上意。 于是,扶余昌亲披衣甲,尽发营中三千兵出寨。 他要亲自打赢这场百济东征的第一仗! ———— 天嘉七年八月二十一。 都督周罗睺使将军吴惠觉出安罗城,临百济王营寨,纵火以诱其兵出。 百济王畏陈军,悉其营兵三千出击。 时吴惠觉年二十,未通军略,麾下兵只七八百,见百济兵多,生急智,置柴草十数团,燃火以为屏障。 又以车为墙,且战且守,引兵退至河南岸百步处。 时安罗城与百济营寨隔河而望,安罗城在北,百济营在南。 百济立营垒距河约五百步,此时河水深,渡河需用舟船。 亲近皆谓吴惠觉当渡河守城,吴惠觉不然,令南岸舟船十余艘皆向北岸,以示决死之志。 将士知将军有必死之心,又知援军即刻至,皆死战。 百济王引兵出击,数被火堆、车墙阻扰,以三千击七百,自午至未,战有五刻而不能克。 百济王于是大怒,领近卫亲兵四百人临前阵,必要一鼓而破之。 “嗖” 一支重箭自百济阵中射来,穿透一片单薄的木板,砸在吴惠觉胸前的铠甲之上,引得他心脏一阵狂跳。 一个少年军士将他拉到身后,用身体将他掩住,对他道。 “将军,百济王旗已到近前,他们或是要大举来攻了,将军且快往后阵暂避。” 吴惠觉没有立即答话,他只是偏过头,让目光越过少年的肩膀,穿过“车墙”的间隙,落在百步之外的百济兵身上。 “嗖” 又是一支羽箭射来,擦过他的耳畔。 老实说,在经历了初上战场的惶恐之后,吴惠觉竟然开始有些沉迷于这种同死神擦肩而过的感觉了。 他将那插在身后木栅之上的箭矢拔下,回正了脑袋,冲眼前的少年笑道。 “我认得你,淮北孤儿,赵七郎。” “今岁捕奴,你私放小奴一人,被罚以一奴奉公。” 他见这少年闻言痴愣,面上笑意未改,继续道。 “那小奴甚可怜,我亦有心纵之,然而法无信不立,我等远在异域,万事常有不得不为。” “此间战罢,我送你一奴,如何?” 少年闻言并未见喜,他从怀中掏出一尊小佛像来,他道。 “只愿此战之后,平州再无兵戈。” 远处,百济王的大旗映着火光卷动,百济的兵士已经开始列阵,即将冲锋。 吴惠觉没去管对面的动作,他已向麾下的队主交待了后事与布置。 若是周都督的大军再不赶来,他便是同了这些相熟的军士一起战没于此,亦好。 他将刘七郎的那尊佛像要来,掏出一块丝缎,替那佛像擦去了污渍。 伴着耳畔越来越近的脚步声,他向这少年,从容言道。 “我叫惠觉,家中比你,更信佛道。” 他将佛像还给少年,将一杆长矛握在手中,伸出车墙之外。 此时,百济兵只在四十步外了。 刘七郎见他举动,亦是将长矛举起,伸出墙外,耳畔却听得将军言道。 “我家中累世将帅,杀伤甚众,是以我阿父名我惠觉,欲使我但通文学,勿造杀业。” “然而佛法虽好,我命亦重,今日生死之际,不可犹豫,我为七郎先杀之。” 吴惠觉的话,实是说给自己听的。 他不想懦弱而死。 双手举握长矛用力前刺。 他感到了长矛刺破肉体的阻力,他看到了敌手面目的扭曲,他听到了对面痛苦嘶吼的声音。 他的泪水顺着眼眶流下。 百济军士斩断了他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