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种可以改变时代进程的新技术,朱慈煊自是不吝于重奖。 哪怕这种技术能在这个时代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他从前世带来的知识,但这些工匠能最终把它加以实现,就是一项极其重大的突破。 要知道,现在有了水泥,对于朱慈煊的大规模建造工作,会起到多么重大的促进作用。 有了水泥,混凝土技术自然不在话下,再用坚韧竹条代替后世的钢筋,朱慈煊确信自己要建的各类建筑,至少在短时间内,其强度与牢固程度绝对可与后世相媲美。 重赏之下,胡得禄等一众工匠,自是人人喜不自胜,个个笑得几乎合拢嘴,甚至有人还喜极而泣。 在这个时代,作为象太子这样的尊贵人物,竟然还会如此关切这么一群生活在时代最底层的工匠,还给予他们如此厚重的赏赐,这简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荣宠啊。 见众人俱是一脸喜悦地望着向自己,朱慈煊又笑着鼓励他们。 他说,既然现在能用瓷窑烧制出水泥,那他们可再继续试验,按量加入不同份额的石膏,以生产出各种快干慢干的水泥。朱慈煊最终的要求,是要他们成功地如后世一般,将各种型号的水泥统统烧制了出来。并且有可能的话,让工匠改改流程窑型造个立式土窑出来试试。 得到了奖赏的廖全禄心下十分欢喜,与众人一道,大声地答应了朱慈煊的请求。 在胡得禄等人,成功研发了水泥之后,那为作建筑基础行业的砖厂和石灰厂,均已开始正式开工生产。 听到这般消息,之时,朱慈煊决定前往视察。 朱慈煊等人,首先来到龙州城西边的一处的采石场和石灰厂,这两个场地相隔不远,正好让朱慈煊一同视察。 朱慈煊到了两厂之间,只见两处皆是尘土飞扬,呛得人几乎难于呼吸,八磅铁锤打砸青石的轰隆声,铁钎敲击石灰岩的砰砰声,大型碌碡碾压石灰块的轧轧声,各种声音混在一起,让近在咫尺的人说话都听不清楚。 大批只穿着犊鼻短裤,赤着上身,用布帕包着口鼻的劳工,这两处场地中,穿梭忙碌,不敢稍停。 这种开采石灰石的工作,全靠人力发掘,自是没有任何技术可言,所以朱慈煊的关注点,全部集中在那些劳工身上。 朱慈煊看到,每一个奋力劳作的劳工身上,都是沾满砂尘粉灰,大颗汗珠直淌,可见劳动强度有多大。 据工头禀报,这些劳工多为随军之家属,并且有许多从景线城来的辅兵也在其中干活。朱慈煊随即交待,要他们搞好伙食,要有足额的肉食供应,且要多配一些盐水给他们喝,防止中暑与脱力,务必要保证劳工的身体健康。 离开采石场和石灰厂后,朱慈煊与一众随从,绕行到山南之地,来到此处的砖场上。 朱慈煊看到,此时砖厂总头,正带着三百多名工人,在分工制作砖胚。这些工人,有男有女,亦有劳动能力的战兵家属,也有来此干活的战兵,朱慈煊对待他们,和那些帮忙修建城墙的家属却是一样,给了他们每人一月半两的月钱。 近两百名工人在挖粘土,挖得暗褐色的粘土上下翻飞。 一百多名工人则把粘土和上水,用脚翻浆踩踏,使其成为均匀的稠泥,朱慈煊注意到,这些稠泥,并不是一次踩踏完成,而是差不多重复踩了五六次的样子。 据专家考证,为什么古代的青砖质量,无论是色泽还是耐压度,比现代中国所制的青砖要好很多,最大的因素,就在于多这道炼泥工序。 现代社会,砖厂要赚快钱,基本都没那个耐心均匀和泥,最多翻浆一遍就入窑烧制,甚至不翻浆直接将粘土压成砖胚就烧制的厂子都有很多,而且为了节约成本,烧制时间也刻意缩短,导致现在的青砖与古代相比,无论质量还是外观均差了很多。 朱慈煊看到,和好后的砖泥,又有六十多个工人用木制的砖模开始压制砖胚,他们把砖泥压入模中,用力压实,又用铁线弓刮去残泥,待砖胚压制成形后,在地上撒了一层细沙,以免砖胚与地上粘连,随后将砖胚从模中扣出,置放于沙上。 然后,另外有人过来,将这些砖胚统一收集,放入不远处一个背阴的棚子中,搭叠成架,阴干储存。 “师傅辛苦,这些砖胚,应该干个几天就可以烧制了吧。”朱慈煊颇有些好奇地向一名工匠问道。 “殿下,没那么快,需得要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