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从那天之后,皇后娘娘便有了个当科学家的梦想。
——她要造热气球。
于是纱芊碧开始征召,随军的能工巧匠,打算制造一盏大号的孔明灯,再在底下吊上一个能够载人的巨型箩筐。
大筐好办,找民间的编筐高手编织就行,之所以不用木头是为了减轻重量。
当然了,为了不把底部烧穿,加热的火焰燃烧时需要放在铁质的特殊炉子里。
纱芊碧的设想是,利用动物的兽皮,挑选尽可能完整的皮子,像缝制篮球一样,拼接缝合成巨大的球形气囊。
古人“缝革为囊”的技术,已经十分娴熟,有用羊皮囊渡河的传统。
就是将羊宰杀后,掏空内脏,皮子扎好封口,吹上气浮在河上,承托木筏渡河。
可见动物皮囊的密闭性,还是很好的。
牛皮是不用考虑了,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耕田种地的战略资源,轻易不可宰杀,军中更没有,所以只能用羊皮。
预想中的步骤就是,将羊皮完整地剥好,晾晒成黄褐色透明的皮胎。
晾干的整张羊皮,按照预先的设计裁剪好尺寸。
必须选取结实的丝线,找擅长缝制的人,针脚细密的仔细缝合。
再将两张皮子连接的丝线接缝处,从内部糊上丝绸,内外都涂抹上鱼胶,整个外表面再刷上桐油。
这样造出来的气球,密封性肯定有限,但是热气球并不是对密封性,要求特别严格的东西。
据说世界上第一个热气球,甚至是用麻布和纸来制造的。
孔明灯所用的纸,当然也不是多么的密不透气。
实际上热气球升空靠的,是不停补充新的热气来保持球体鼓胀,只要补充的热气比漏出去的气体流入速度快,就能达到悬浮效果。
所以,尽管材料简陋,应该也没多大问题。
在此期间,工匠们发挥了古代劳动人民特有的智慧,应用了数种纱芊碧未曾听闻过的土方法,来保持皮囊缝合后的气密性。
也熬制了更加粘稠的皮胶,反复涂抹在接缝处。
总的来说,研发和制造过程非常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