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题叶无情,雁足不来杳笺尺(2 / 3)

。非吾预料,实乃必然之果。吾亦未曾想到李休、杨任叛变,但这也有可溯之因。”太史慈道。“昔日龙泉文会,吾以张鲁、张卫、赵文之死强行压服汉中诸多世家豪强。但世家为何称为世家?又怎能轻易放弃呢”  “噢,军师,何因?”赵云好奇道。  “汉中、三蜀、三巴,自秦汉数百年以来,皆为大郡,多名士、强族,其中渊源深厚者可追溯至六国公族与周时诸侯。大汉四百年,这些豪族曾官至三公九卿、刺史、别驾、治中、郡守、将军、中郎将、校尉,且封公侯不知凡许。如此势大之族,又怎么能少的了侵占田地、蓄养宾客部曲、隐瞒户口之事?唉……”  太史慈继续道:“主公欲匡扶汉室,则要富国强兵,而富国强兵则离不开赋税,而赋税离不开田地和人口,若是各世家如李福、黄权、董和这般心向大汉,家业虽大却仍守仁心、足额缴赋的家族又有几个?”  “啊,多谢军师夸赞!”李福心中一愣,瞬间明白当初自己为何能任一县之主,定是主公和军师考察过家族功过才有所决定。  “呵呵,孙德,远的不说,且说说南郑李氏,与你蜀郡李氏也有渊源吧?”太史慈饶有兴趣问道。  “启禀军师,吾蜀郡李氏与南郑李氏,牵连不深,只有同宗之谊罢了。昔日我父遭刘焉暗害,吾不得不带领家中子弟返回褒县、沔中修生养息。”李福道。  “孙德,且说说南郑五大姓,吾料这五大姓,恐怕不甘臣服于我主啊!”太史慈问道。  “诺。南郑虽名为五大姓,实则指汉中八大姓,有李、赵、程、祝、张、杨、申,另有豪强乃城固陈氏。此九大姓可谓是汉中无冕之王,亦是益州最强族!吾蜀郡李氏、黄权所在黄氏、董和所在董氏实则外来之户,在田地、人口、人脉、文化等实力底蕴方面是难以匹敌的,昔日张鲁占汉中,亦是与这八大姓共治汉中!张鲁除控制南郑外,其余诸城皆为八大姓所制。”李福叹气道。  “先说汉中之首李氏!”太史慈眯眼道。  “南郑李氏,二世三公。发迹于李郃,其为安帝、顺帝时尚书令,拜司空,进司徒。郃子李固,字子坚。大将军梁商后父,授荆州刺史。固从弟李历,少修文学,清白有节,博学善交。与郑玄﹑陈纪等齐名相交,弱冠拜新城令。李氏故交满天下,底蕴深厚,但近二十年势弱,当今族长为李通,叛将李休族叔。”  “嗯,如此说来,李休叛变就说的通了!”太史慈点头道。  “其次为南郑赵氏,始于昔日赵宣,出自寒微,以温良博雅著称,时任汉中太守杨文方深器异之,遂察孝廉。官至犍为太守,其妻杜泰姬生七男七女,凡七兄弟皆以令德著闻,后七子皆辟命察举,牧州守郡。其长子赵瑶赵元珪,曾被张温称之为“赵瑶在缑氏,猛虎归迹”,次子赵琰赵稚珪,曾为青州刺史。三子赵嵩,曾事太守苏固,固为米贼张修所疾杀。嵩痛之,杖剑直入修营,杀十馀人,力竭而死。不过,赵氏家业虽大,但乐善好施,所辖田地亦是不多,在郡中名望最高。”李福道。  “嗯,赵氏倒是可笼络一番。”太史慈沉吟道。  “第三乃南郑程氏,先后有程信、程基、程苞三人任两千石州郡大员,另有六子皆作令士,五人州郡察举。不过近年来,由于程信、程基、程苞三人先后离世,导致家门衰退,平常十分低调,郡中风评良好。”  “嗯,难怪未曾听我程氏有英才。”太史慈想了想道。  “第四乃南郑祝氏,家中英杰辈出,先后有祝杨、祝岱、祝崇、祝荣、祝恒、祝朗、祝忱等七位千石之官,可惜如今族中只有祝龟一人以通博荡达著称,昔日被刘焉辟为葭萌县长,如今亦投靠主公。”  “嗯,此人吾虽未见过,但主公信中提及,此人颇有文采,治理一地政绩不错。”太史慈点头道。  “第五乃南郑杨氏,武阳杨氏分支。上可溯汉顺帝刘保期间司隶校尉杨涣,其幼子杨文方,任汉中太守期间所留支脉。杨文方长子杨弻,曾任冀州刺史,次子杨頍亦是两千石大员。如今南郑杨氏族长杨平乃杨頍幼子一脉,叛将杨任族伯  “噢,杨任此人颇有武艺,可惜受不住诱惑啊……”太史慈叹气道,  “第六乃南郑张氏,豪门贵家,与南郑赵氏、成固陈氏联姻。发迹于桓帝,兄张泰,曾任广汉属国都尉。弟张则,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