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1 / 2)

次日。  薛映致仕的消息传至中书,顿时打乱了丁谓的计划。  不止是丁谓,连王曾也是如此。  御史中丞的位置,至关重要!  此前,御史台一直是北方系的地盘。  如前御史中丞马亮(吕夷简岳父)、赵安仁(吕蒙正女婿)、凌策、张知白等人,都算是北方系的人。  天禧四年(1020),李虚己(晏殊岳父)虽然短时间担任过‘权御史中丞’,但很快,李及就接过了宪台一把手的位置。  丁谓和王曾,几乎同时生出了一个念头。  决不能让对方的人执掌宪台!  哪怕宪台长官的权力被削减了几分,也不行!  不过,两人的想法虽然一样,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  丢掉了三班院,丁谓本来是很失望的,而现在却有一个机会,补足之前的损失。  御史台,可比三班院重要多了。  至于王曾,他的初衷很简单,只要不是丁谓的人上台,谁当御史中丞都可以。  丁谓的党羽已然遍及朝堂,不能继续让他扩张势力!  也正因为双方都想着破坏对方的计划,所以,他们谁也不会反对那道独立言事的新规。  值此之际,和太后唱反调,岂不是给对方送机会?  该举荐谁?  这个念头刚刚升起,丁谓立刻就想到了他的老朋友——林特。  御史中丞,作为台官之首,位次非比寻常,如此重要的位置,自然有着一系列的选拔标准。  首先,寄禄官必须是左、右谏议大夫以上。(注1)  其次,参选人员历任无赃私。  再次,历任差遣中,必须担任过地方亲民官。  最后,德行和才学,皆需上佳。  需要同时满足这么多条件,丁谓的铁杆盟友中,目前只有林特一人勉强符合。  其他人,或是寄禄官品级不够,或是资历不足,或是和丁谓的同盟不够稳固。  不同于丁谓想要揽权,王曾的目的单纯一些。  所以,可供他选择的官员,数量非常之多。  思虑片刻,王曾已然想好了人选。  名儒孙奭(shi四声)!  算算日子,再过几天孙奭就该到开封了,孙奭的本官是给事中,足以继任御史中丞。  此外,孙奭不仅是朝野盛名的大儒,同时也有直谏之名。  大中祥符年间、天禧年间,孙奭是为数不多正面反对‘天书’的朝臣。  ‘天书’那玩意,孰真孰假,那是心知肚明的事。  【天瑞,安可必得?  前代,盖有以人力为之,若人主深信而崇奉焉,以明示天下,则与天瑞无异也!  河图,洛书,真有乎?  不过是圣人以神道为名,而设教耳!】(注2)  满朝有识之士,都明白‘天书’是什么,不反对,只是因为先帝想要推行。  先帝推行‘天书降世’,一是为了洗刷城下之盟的屈辱(澶渊之盟)。  至于二嘛,讳莫如深。  只为宣示正统也!(宣示赵二一脉的正统)  此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因此,有识之士都选择了装糊涂,他们都明白,天书降世,势在必行!  谁反对,谁就是靶子!  南方系的官员,也是因为天书运动,逐渐占据了高位。  南人第一相王钦若,他的相位是怎么来的?  丁谓、林特等人,是如何上位的?  盖因天书也。  而北方系的大佬们,基本都选择了装糊涂。  人生难得糊涂。  正统之位,何其重。  谁敢挡路?  真当国朝不杀士大夫?  另一边,冯拯心中所想的人选,好巧不巧,同王曾撞车了。  他选孙奭,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孙奭既不是丁党,也不是‘寇党’残余。  同样的,孙奭也不是他的人。  他无意介入丁谓和王曾之争,提议一個‘无党派人士’,只是不想惹事,外加孙奭刚好归朝。  因为薛映致仕的事太过突然,以致于丁谓等人都忽略了那道‘重启观政’的诏命。  毕竟,观政之制是有旧例可循的。  官家尚为太子时,就曾于资善堂听政,只是那效果嘛。  一言难尽。  故此,他们都没把这份诏命当回事。  薛映致仕造成的影响,远不止如此。  在下午的集议上,丁谓和王曾都没有反对钱惟演的提议。  最终,大赦天下的赦书还是依照刘娥的意思,赦书升格了,其规制和真宗即位时的赦书一样。  即便是死刑犯,也能赦免,只是从死刑,改为流配两千里。  如此算来,刘娥这也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