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一个孩子,又能有什么坏心眼呢?(2 / 2)

,九月收稻,十月种麦。  如此,一年双熟,赋不加倍,而岁收倍增。”  “至于,地力问题,以轮种之制,今岁复种,明年单种,以养地力,可否?”  听到这个问题,台下的众臣纷纷陷入了沉思。  可行吗?  在座的人,虽然也有寒门子弟,但寒门,至少占个‘门’字,最低也是低层官吏家庭,或是祖上阔过。  对于他们而言,谈经论史,除了武臣出身的曹利用,其他人都很在行。  但,农田技术之类的话题,只能说专业不对口。  一旁,刘娥看着侃侃而谈的官家,心里顿时生出一种‘孩子长大了’的感慨。  紧随其后,她的心底又倏地涌出了一股危机感。  官家越贤明,她还政的时间,是不是越早?  “陛下,臣请对!”  片刻后,王曾站了出来,他觉得官家的初衷很好,但农桑,国之大事,不可擅动。  所以,必须慎之又慎。  “国家粮饷,多仰东南之地,每岁600万石漕粮,皆以淮水入汴州,奔赴京师。  以臣观之,双熟之法,固然利民。  然,农桑,事关民本,改稻之策,不宜妄行。  臣请,先于诸路官田,择田而试之,观其成效。  如效果斐然,再另谋推广之事。”  王曾的这番话,赵祯深表赞同,但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回应,而是将视线投向了身旁的刘娥。  今天的他,动作有点多,是时候将主动权还给刘娥了。  一侧,看到官家那纯善的眼神,刘娥心底忽然生出了一丝愧疚。  她刚刚都在想些什么啊?  官家只是一个十三岁的孩子,能有什么坏心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