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一番谋划,两种得失(2 / 3)

满,而这不满如初夏之野草,滋生成长,加之大汗朝政、军政诸事仍是多有问询,便更是身心俱疲,不堪其重。而那崔承用一心求功,力图此事完成。便不时面见范宪斗,商讨那谋划中的诸般事宜,多是并无新意。几次之后,范宪斗便刻意躲避,不想,崔承用竟会赶至家中拜访,仍是商量谋划那行至半途的差事。面对这求功心切的崔承用,范宪斗心中的不满渐渐转换成了一丝愤懑。却又不能显露。  范宪斗的愤懑除了对崔承用,也有对自己思量不周而生的。而由欣喜转向愤懑实际上就是随着汤山的远方陈报而积聚起来的。  汤山最初几份陈报多是陈说与之联系的各门派的内中信息。这成了浇向范宪斗的第一盆冷水。那些中原门派的信息与那崔承用此前所说信息多有出入。原因无它,或是崔承用所知不确,或是汤山所获信息不确,或是经年累月,那些门派兴衰有变,或是各种因素夹杂,造成了内中信息的出入。  对此,范宪斗密令汤山定要探知确切信息,再行笼络。毕竟,有些门派人数势力范围与崔承用所言差别太大,极易造成花了大精力却招拢来一些微不足道的小帮派,而真正有实力的门派却被忽视错过。  再者,汤山陈报中对招拢来的各门派掌门主事多有抱怨,数说他们种种不堪,如贪利,善变,自夸自擂等等。对此,范宪斗采纳崔承用建议:抵其人质,防其有变。有此,便定下凡是与关外结盟的帮派,需要确定一名帮中的重要人物,来关外面见大汗,以表诚心。实际上便是解送关外,抵为人质,以防其反复。  而最令范宪斗心烦无奈的是汤山后期的几份陈报。里面陈说,他极力与中原几个有些历史的名门大派联系,望能与之结交,进而结盟。若能成事,那也算是有助谋划的大成。而几次派人接洽,登门拜访,一旦露出是来自关外的官家,便会被那些名门大派拒之门外,甚者更被呵斥数骂。汤山心中想不通的是即便那些门派与朱明朝廷为敌做对,也不会答应与关外官家联系,妄想结盟更是不能,更有甚者,闻说是来自关外朝廷,便立即变脸,开口大骂,鞑子、蛮子之类话语已算客气,猪狗之类言辞也大有之。  汤山的陈报多少出乎了范宪斗的意料。身为辽东汉人,范宪斗自是熟读程朱,明晓理学,对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之类洞悉于胸。只是料不到这些武林中人竟也如此看重这些。本以为一些江湖人士自魏忠贤祸乱朝纲以来,对朱明朝廷多有不满,更有门派直接与各地起义军联系,直接反抗朱明朝廷,却想不到,即便是那些反抗朝廷的地方名门大派竟也大多不肯依附关外官家,且心意坚决,这却是范宪斗此前不曾想到的。  如此一来,范宪斗当初的雄心便一落千丈,加之政务繁忙,对这招拢中原武林人士的谋划便慢慢懈怠下来,终觉得凭那些归附的门派难成大事,也便不想在此多耗费心思了。至于关外的汤山,既然已经出去,总不能空手而归,自然还是去信支持他将事情完成,有始有终。汤山也感觉到范宪斗的倦意,知道老师已经无心于此,便想着将已经联盟的几家门派中人送达关外,算是完差。  而崔承用却仍是执意于他的“大计”。即便是范宪斗与其说了那种种困难,崔承用却仍是不舍,咬定执行不利,只是一时的问题。更给出新的谋划,想让那汤山长久留在关内,深耕中原,利用武林中的帮派恩怨,寻机拉拢,耐心等待,或不远将来能有大收获。  范宪斗知道他所献之策或有可行,只是终觉得依靠武林帮派终是作用有限,便不再上心,而几次过来,自问看穿了崔承用的钻营势利,实在不喜此人,便刻意冷落。  崔承用自也察觉,只是绕不过这大汗身前的第一红人,便是受了冷落,也要一意逢迎。  也正是此时,这一番谋划的成果,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呈现在了范宪斗与崔承用的面前。  那身在山海关内的汤山,先行安排了一行人出关。由赫连通、伍烘护卫,本来所护七人,却只有一人到达。其余六人或死在半途,或失踪不见。这一番谋划几经推敲,反复完善,任用得力之人行事,更从大汗身边借来如赫连通、哈乌尔等塞外一等高手,大汗从自己内库里拿出千两白银支持,而最先的成果便是如此不堪,着实是件难以交代的大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