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互市(1 / 2)

次日清晨,伴随着一声沉闷的钟声,紧闭的朱红色宫门被众多内侍由内而外的缓缓推开,沉睡了一夜的紫禁城开启了今日的迎来送往。 因为不是"大朝会"的缘故,于宫门外等候的朝臣并不算多,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余人,但若是有人能够越过层层把守的兵丁,变会发现这十余人尽是身着红袍的重臣,官服胸前绣的补子更是多以孔雀为主。 不多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终是在青石砖道响起,引得正在低声谈笑的朝臣们均是下意识的闭上了嘴巴,目光灼灼的盯着来人。 "让诸位大人久等了,实在是奴婢刚刚来时的路上摔了一跤,耽搁了些许时间。" 才刚刚迈出宫门,便见得为首的内侍在众人有些错愕的眼神中连连作揖,声音颇为急切。 "王公公言重了。" 闻言,几名为首的朝臣便是上前一步,继而有些关心的说道:"王公公可是无碍?" 此时他们已是能够清楚看到,面前内侍有些擦破的手掌,以及满是泥泞的袍服。 "劳烦阁老挂牵,奴婢无事,就是让诸位大人久等了。" 胡乱整理了一番有些凌乱的衣衫,又是规规矩矩的躬身行礼之后,内侍方才朗声说道。 "不碍事,不碍事。" 见状,为首的几名朝臣连忙摆手,口中客气不已,心中若有若无的些许不满也是随之烟消云散。 本以为是这司礼监秉笔故意"摆谱",原来是事出有因,倒是错怪这太监了。 "多谢诸位大人体谅。" 像是心中的巨石落地一般,司礼监秉笔如释重负般松了口气,而后又是躬身行礼之后,便在身旁小太监的搀扶下,一瘸一拐的朝着紫禁城深处而去。 瞧得出来,王承恩刚刚这一跤摔得颇狠,远不是他口中那般所描述的那般风轻云淡。 望着王承恩越走越远的背影,于原地逗留的朝臣们也不由得对视了一眼,虽然当今天子如先帝一般,信重宦官,但这位王太监却是颇为不同... ... ... 乾清宫暖阁之中,一身常服的大明天子静静等待着身前朝臣传阅军报,脸上的表情有些深邃,远不像想象中那般兴奋。 隆庆年间,大明趁着草原上蒙古部落互相倾轧的当口,利用"互市"等手段与彼时最强盛的蒙古部落土默特部达成和解,史称"隆庆和议"。 自此,大明与蒙古部落结束了彼此将近两百余年的对峙状态,土默特首领也被明廷敕封为"顺义王"。 此后虽然偶尔也有蒙古部落犯边,但总的来说,多数蒙古部落皆是心向明廷。 所求的,便是所谓的"互市"。 早在秦汉时期,便有所谓的"互市"一说,向来是中原王朝控制边陲蛮夷的重要手段。 毕竟在这个交通不便,物资匮乏的时代,中原王朝的物资及技术皆是边陲蛮夷求而不得之物。 远的不提,就连在辽东兴风作浪的努尔哈赤,其崛起也是仰仗着辽东总兵李成梁对他的扶持,给予其独家专营的敕书。 朱由检倒是没有怀疑这些蒙古部落想要与大明"互市"的想法,他只是有些疑惑。 虽然女真大汗皇太极先后两次于锦州城下折戟沉沙,但总的来说,并没有达到伤筋动骨的程度。 以蒙古部落见风使舵的特性,岂会如此轻易的便"改换门庭",那皇太极又岂会坐视不理。 "诸位臣工以为如何?" 见得身前众臣已是将军报传阅完毕,案牍后的朱由检不由得缓缓出声,眼眸深处平淡如水,毫无波澜。 同为"君主",他多少能猜到女真大汗皇太极如今的处境,其本就根基不稳,又在锦州城外接连失利,只怕国内势力愈发混乱。 值此情况下,无论是为了维系自身的威望,亦或者平衡国力势力,他都会选择出兵蒙古,杀人而立威。 但偏偏皇太极选择按兵不动,此举却是有些让他捉摸不透。 但若是对这些蒙古部落所释放的"善意"不闻不问,又有些可惜,毕竟如今的大明在辽东战场可谓是"势单力薄",就连朝鲜这等忠心耿耿的"小弟"也是渐行渐远。 虽然不指望这些犹如墙头草一般的蒙古部落帮助他们抗衡如日中天的女真鞑子,但只要不落井下石,便足够了。 倘若像原本的历史上那般,皇太极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便将漠南草原上的蒙古部落尽皆降服,并且逼得蒙古大汗林丹巴图尔远遁,变会令局势更加恶化。 "陛下,辽东事关重大,臣请重开互市。" 不多时,身材魁梧的东阁大学士孙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