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孰真孰假(上)(1 / 2)

七月十四,大雨倾盆。 赶在昨日太阳落山之际,伴随着几声震耳欲聋的惊雷,一团乌云弥漫在京畿之地的上方,随即而来的便是淅淅沥沥的小雨。 待到天亮之后,持续了整整一夜的消息非但没有停止的迹象,反倒是愈演愈烈,将几位冒雨进宫的众臣们浇的浑身湿透。 因为担忧几位老臣的身体,司礼监秉笔早早的就命人于乾清宫暖阁点燃了几盏宫烛,并准备了几件干净的衣衫。 待到几位重臣重新梳洗完毕,出现在乾清宫暖阁之中的时候,角落处的宫烛已是几乎燃烧殆尽。 随意的摆了摆手,案牍后的天子示意身前的几位朝臣各自落座,并遣人送上一杯热茶。 身前的这一众红袍重臣,除却被自己亲手提拔的王在晋,毕自严,徐光启等人还算年轻之外,首辅李国普及次辅刘鸿训均是上了年纪,发须早已斑白。 "众位爱卿且先看看吧。" 待到众人或寻常或拘谨的饮用了一口热茶之后,案牍后的朱由检方才示意身旁的随侍宦官们将案牍上的奏本递给身前的众位朝臣。 奏本的内容并不冗长,拢共只有三份,分别由辽东巡抚毕自肃,宣大总兵杨肇基及总督陕西三边的右都御史武之望所奏。 对于前两位,在场的朝臣们自然不会陌生,皆是由案牍后的天子亲自提拔的心腹重臣,分别坐镇辽东及宣大。 但是对于后一位,除却内阁首辅李国普及次辅刘鸿训还算熟悉之外,其余人均是一头雾水。 武之望,万历十七年的进士,为人刚正不阿,乃是关中鸿儒,但相比较其官员身份,他的另一层身份更为人所熟知。 因为幼年体弱多病,长大成人的武之望一边学习八股,一边学习医术,并且卓有成效,时人称之为"神医"。 天启六年八月,武之望改任督查院右都御史兼任兵部侍郎衔,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 "第一件事,辽东巡抚毕自肃上奏,女真大汗皇太极遣使来见,有意与我大明议和,众位爱卿是何意思?" 趁着身前朝臣翻阅奏本的功夫,朱由检清冷的声音于暖阁中悠悠响起,令得角落处的宦官们顿时心中一惊。 虽然近些天,宫中内外隐隐有些传闻,声称女真大汗或有和谈之意,但是当他们亲耳听闻天子提及此事,仍是心头一阵骇然。 "陛下,建州女真狼子野心,此举不过是权宜之计;反观我大明兵多将广,士气正旺,与他和谈作甚!" 没有丝毫的迟疑,内阁首辅李国普便是将手中的奏本随便搁置在一旁,一脸急切的冲着案牍后的天子说道。 "陛下,首辅所言甚至,女真鞑子先后于锦州城外折戟沉沙,料想国内一片黑暗,想必贼酋皇太极定然是焦头烂额,这才出此下策。" 李国普的话音刚落,总管天下兵马大权的兵部尚书王在晋便是径自起身,同样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所谓"和谈",振奋一下百姓的民心士气尚可,若是真的将其当回事,便是有些不妥了。 自萨尔浒失陷之后,朝廷于辽东节节失利,先后丢失辽沈,广宁等重镇,虽然于近些时日先后取得了"宁远大捷"及"锦州大捷",但仍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辽东问题,更没有复土。 国仇家恨历历在目,试问如何跟那些穷凶极恶的女真鞑子"和谈",难不成要学那认贼作父的"赵构"? 在兵部尚书王在晋起身之后,暖阁中的其余朝臣也是先后起身,逐一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没有丝毫的意外,所有人都不支持所谓的"和谈"。 见状,案牍后的朱由检也是露出了一抹满意的笑容,这便是没有党争的好处,举朝上下能够齐心协力,朝同一个方向努力。 若是放在万历朝亦或者天启朝,怕是女真和谈的消息刚刚传出,朝中的朝臣们便会化身嗅到腥味的猫,为了这"和谈"的功劳大打出手。 "既如此,便传令辽东巡抚毕自肃严加戒备,不得相信女真鞑子的只言片语。" 不多时,案牍后的天子便是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一脸坚决的朝着内阁首辅李国普吩咐道。 "微臣遵旨。" 闻言,李国普忙是躬身应是,不敢有半点耽搁。 自古以来,军功便是天子维系自身统治的重要手段,遑论是由天子亲自"指挥"的西南战事。 如今举朝上下,怕是没有人敢与天子"针锋相对",尤其是在事关边镇的军国大事上。 "对了,朕听说宁远城的那些将门,主动前往毕自肃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