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组织或者是一支军队实力的最重要因素,向来擅长以少胜多的项羽更是清楚,低质量的人数整合有的时候所带来的可不一定都是好处,其中是隐藏着致命弱点的。 想当年项羽以不到五万人的兵力,在这巨鹿战场之上破釜沉舟,一举击败了章邯与王离所统帅的四十万秦军,后来又在彭城之战中以三万人的兵力击溃了刘邦所率的将近六十万汉军,即使到了最后四面楚歌的境地,项羽依然能够只以数十骑的部队在汉军数千人的阵中冲杀,可见至少在项羽的手中,决定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并非是士兵的绝对数量,而是士兵本身的战斗力强弱以及统帅这些士兵的将领的战场指挥能力。 要知道纵使项羽当年拥有万夫莫敌之勇,但终究还是凡人之躯,以一人之力战数百人尚且可能,但以一人战数千人甚至上万人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项羽之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主因绝非是因为项羽自己的骁勇善战,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其训练士兵的能力以及其天才一般的临场指挥能力。 不过尽管眼前这些普通百姓或许本身没有什么太强的战斗力,但他们的优势就在于数量庞大,往这巨鹿郡来的一路之上项羽也途径许多州郡,太平道的发展极其迅速,很多地方都能够见到一些身穿黄色长袍的人在画符念咒,这意味着这太平道很可能已经在其他州郡之中蔓延开来,当拥有如此庞大的群众基础的时候,也就意味着眼前这位看起来神神叨叨的所谓大贤良师掌握着十分巨大的权力或者说是潜在的权力。 权力的本质在于控制,无论是通过行政制度还是军事威慑亦或者是思想掌控,每一种方式的根本目的都是控制他人为自己所用,政府通过军事威慑外加行政制度来建立专制国家的统治,将其辖区范围内的土地或以州郡县为单位进行划分,用地方官员进行管理,或分封给王、伯、候作为其辖区,境内自治。 天下之人皆认同于这种管理方式,则这种治国制度就会比较稳定,政府的权力根基在于广大老百姓,正所谓国家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掌控了民众的人必定就能够掌握权力以及潜在的巨大权力,此之谓民心所向。 项羽已然敏锐的嗅到了空气之中的那股气息,那股整个天下都即将走向大乱的气息,当初的秦末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便也是打响了灭亡秦朝的第一枪,项羽知道这些农民所领导的起义军尽管本身战斗力有限,但是他们起义的最大威力在于动摇了整个国家统治的根基,那就是民心,当天下之民尽生反心之时,即使农民起义军本身很快就会被国家的战争机器所平定,但随后的地方势力就会迅速拥兵自重,并迅速瓦解整个帝国形成新的混战格局。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混乱格局持续了数百年才终为秦始皇所一统,而后秦末的诸侯混战局面并未持续太长的时间,其实项羽当初自己早有一统天下的机会,但他自己却并没有秦始皇甚至是刘邦那般的雄心壮志,而仅仅只是想要成为一个西楚霸王而已,直到后来当刘邦的势力逐渐壮大,他已经逐渐错失了最好的击败刘邦的机会,天下重归一统的大趋势是难以改变的。 后来汉承秦制,大部分的制度都沿用秦朝,有所不同的则是汉初为了笼络人心而保留了分封制,刘邦甚至封了不少的异姓王,随着异姓王逐渐被灭,这些封地重新回到了汉室宗亲手中,而后的四百年里汉王朝就一直沿用了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制度。 然而随着分封的王候越来越多,他们对于中央政府的威胁也越来越大,汉武帝时期推行了推恩令来逐步瓦解这些王候手中的权力,推恩令规定原本的王候在其死后,除了嫡长子具有继承权外,其余子孙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权,从而将原本的一块大的封地逐渐分化成许多小的领地,这些其余子孙在继承土地之后被称为列侯,地方州郡对这些列侯具有管理权。 自此到了东汉末年时,这些诸侯藩王的力量已经很弱,反倒是一些地方州郡官员以及地方豪强拥有着相当强大的权力。 项羽决定改变策略,他一方面继续暗中观察太平道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则开始寻求能够为他提供足够资源的人。 而什么样的人能够为项羽提供他所想要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