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娘有些纳罕地上前与对方行了个叉手礼,笑着问道: “您在我们家门口是要找什么人吗?” 那中年文士见了三娘,也笑问: "你可是那郭家三娘?" 三娘没想到人还是冲着自己来的,点着头答道:“是我没错,你是来寻我的?” 中年文士点点头,又摇摇头,叹着气说道: "就想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人先干了我想干的事。"三娘顿时来了兴趣。 见天色不早,她邀中年文士入府说话。一会坊门就该关了,不如在郭家住上一宿再走。中年文士显然也是个疏放洒脱之人,闻言也没有拒绝,迈步跟着三娘入内。 三娘命人去与祖父他们说了一声,邀中年文士到会客的堂屋说话。 一聊之下,三娘才晓得中年文士名叫殷璠,是丹 阳人士,早年中过进士,但吃不了当官的苦头,辞官隐居去了。 唐代人隐居当然不是纯粹隐居,大伙都还是会发展自己兴趣爱好的,有人爱写诗,有人爱习字,反正隐居期间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人还真不少。 殷璠也有自己的兴趣,他积极收集开元年间流传的诗文,想从中挑选适合编纂成集的佳作。他对自己这项伟大事业的期许,是比照着昭明太子那套《文选》去的。 书名他都想好了,就叫《河岳英灵集》。 所谓“河岳英灵”指的就是黄河五岳孕育出来的杰出人才。 殷璠已经陆续筛选出一批适合入选《河岳英灵集》的诗人,比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常建之类的,那都是名作频出的诗坛风骚人物。 结果这几年出了本《两京文选》,殷璠一开始远在丹阳整理诗稿还不知道这回事,知道以后那是越看《两京文选》越郁闷。 崇文馆那么多博士参与选诗选文,还真不是他一个进士比得过的。 别看大伙提起《文选》想到的都是昭文太子,实际上昭文太子也是广招天下文士一起来编纂《文选》的,并不是靠他自己一个人把那么多诗赋从文山文海里扒拉出来! 殷璠这次因事到长安走了一遭,看到了京师读书人抢购《两京文选》的热闹,忍不住前来拜访三娘这位和《两京文选》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创刊人之一。 三娘没想到殷璠还有这想法,看过殷璠带来的诗稿后笑眯眯地道: “我们国子监也曾有个与你一样想法的师兄,如今正在崇文馆参与每期的诗文择选,不如殷兄也去试试看。" 三娘说的这个师兄叫芮挺章,这几年还在太学那边读书,也算隶属于国子监。 他选文章眼光很独到,国子祭酒很喜欢他,经常让他负责筛选时下流传的诗文给自己和国子博士们看。 现在芮挺章已经被推荐到崇文馆跟进《两京文选》的选稿工作,私底下还被国子祭酒委派编纂一本《国秀集》。 眼下朝廷已经彻底掌握了雕版印刷法,到时候要是能争取印刷出来,国子监也算是有了自己的代表刊物。 殷璠这个《河岳英灵集》的想法其实和《国秀集》差不多,既然他有这个能力和这份心思,大可以去崇文馆那边试试看! >将来说不准也能蹭一下朝廷的雕版印刷,把自己的《河岳英灵集》刊印成书呢!殷璠听后苦笑道:“我哪里来的门路?” 他就是有点不甘心,才来看看三娘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人家芮挺章是走国子监那边的推荐才去了崇文馆,他虽是进士出身,却从未有过一官半职,哪有门路去东宫的崇文馆? 三娘已经看过殷璠筛选出来的书稿,感觉殷璠于选诗方面很有些独到天赋。她含笑邀请道: “今年我准备考文辞秀逸科,你要不要也留下来一起考?若是考上了便能立刻授官,到时候想去崇文馆还是比较容易的。" 进士出身这东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