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张九龄劝杀纯粹是他那根深蒂固的儒家想法作祟,他本来就对胡人看不顺眼,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一直都极力阻挠朝廷重用胡人将领。 皇孙李俨这边的话,大概只有他真的做了那样的梦可以解释了。要不然他怎么可能知道范阳那边有这么一个人? 李隆基年纪越大越相信神鬼之说,越想越觉得李俨的梦是先祖降下的启示。 古人都说祭祀先祖的时候讲究“抱孙不抱子”,意思是一般会用年纪小的孙子当做方便先祖附身显灵的“尸”。所以李俨作为他的皇长孙,能获得先祖的警示就很正常了,这是古来有之的惯例。 李隆基只是想开始享乐,而不是想败坏大唐基业。想要享受快乐人 生,当然得是在大唐江山安稳无忧的前提下!要是被人像狗一样撵出长安,哪还有什么脸面享乐? 他二话不说命人把安禄山给处置了,还喊李林甫来讨论范阳这地方要怎么安排才能尽在朝廷掌握之中。 李林甫并不清楚李隆基为啥突然关心范阳那边的事,不过这不妨碍他逢迎李隆基。 所谓的范阳,其实就是古时的幽燕一带。河北九州都归范阳节度使管辖,这地方占地广阔、胡汉杂居,有肥沃的土地以及还算广阔的海岸线。 李林甫一开始的提议是“以胡制胡”,胡人最懂得怎么压制胡人,所以边将任用胡人就不错。 汉将的话要么不好使,要么想法太多,时间久了怕是会生出些不该有的心思来。胡人想法简单,只要给得足够多,他们应该没那个脑子造反! 李林甫边说边观察李隆基的脸色,察觉李隆基对这个提议似乎不太满意,他又麻溜地改了口,说是一味任用胡人当然也不保险,应该让勤换节度使与节度副使,尽量让他们相互制衡。 还真别说,要论玩心眼玩手段,着实没多少人玩得过李林甫。 制衡办法什么的,对他来说那不是要多少有多少吗?一番讨论之下,算是把关于边关节度使的安排敲定下来了。 三娘虽不至于对这些内/情了解得一清二楚,却也知晓了朝廷这些年来的种种安排。既然安禄山已死、太子安然无恙,一切与梦中已经截然不同,她自然是放下心来全力应试。只要尽力争取过了,便是不成功也不会有太大的遗憾。 翌日一早,三娘便在家人的目送下踏入考场,迎接今年科举最后一场试策。 策问这种东西其实很考验阅历和辩才,按照三娘的年纪,这本来应该是她的短板才对。但凡事都有例外,她就是那个最大的例外。 首先辩才这东西,三娘从小就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连李隆基这个皇帝都遭受过她的“十万个为什么”攻击。 所以这种主要考验理解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主观题,对三娘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 其次是阅历这玩意,她虽称不上把全天下的书都看了个遍,可秘书省那些藏书确实都被她翻了个底朝天,书上有的人事道理她都读过。 至于书上那些没写的,她也见识了不少。 主要是李白、杜甫他们的 游历经验给了她极大的启发。 他们出游可谓是贯彻了“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都是先从家里薅一波出游路费,接着每到一个地方就奉行“哪里有朋友,哪里就有我的家”的原则,跑人家家里连吃带喝还兼免费住宿。 你看李白到嵩山找元丹丘玩耍,便是接连写诗夸元丹丘牛逼,元丹丘待他情深义重,元丹丘让他把嵩山北面的颍阳别业当自己家。甫管元丹丘说的是不是客气话,他反正是信了! 三娘与杜甫他们探讨了几回,彻底悟了。 只要你脸皮厚还嘴甜,畅游五湖四海都能拥有回家般的享受。 三娘不仅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