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二教的盛行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政治最昏暗的时期, 那时候不仅百姓为了逃避战乱和苛政而选择出家避祸,许多读书以及世家子弟也时常因世道不平而遁入佛门或潜心修道。 这便让佛门中涌现不诗僧、画僧、书僧、琴僧等等才,而不朝中的达官贵也非常乐意与他们往来, 许多著名物都个和尚朋友。 像王羲之的后代中就个极名的智永禅师,他继承了二王笔法, 于佛寺之中潜心练习书法,曾经手书八百份《千字文》散送出去,为《千字文》的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前往江南诸寺都欣赏智永禅师的《千字文》真迹。 更要的是, 和尚道士大多都是免除赋税徭役的,他们的是空闲做点自己想做的事。 佛门经过这么多的蓬勃发展,随便逛哪个佛寺都可出现几个文化的和尚,所以三娘她们在奉寺中发现那么个老僧倒也不算稀奇。 李隆基听皇孙李俨详细地禀报完雕版印刷的事, 顿时也来了兴趣。 正巧李林甫从外头办完事回来了, 李隆基便笑着吩咐道:“走,去看看这奉寺是怎么印《金刚经》的。” 李林甫不知自己离开时皇孙来说了什么, 不由转头看向奉寺的住持。 住持上些尴尬。 当初两寺都被冲毁了,朝廷命令他们合为一寺。 虽龙华寺年代更久远, 他们奉寺是高宗皇帝命建的, 龙华寺那边的损坏与伤亡情况又更严,最终合并的结果便是龙华寺并入奉寺。 这次迎接御驾辈分排在前头的都过来了, 只那老僧没来, 原因就在于那老僧过去是龙华寺的。他不爱参与寺中诸事,他们也不爱带上他,平时都是这么两不干涉凑合着过的。 谁想到那家伙这样的际遇啊! 难道的看起来离群索居、不问世事, 实际上却一直在憋着劲想吸引贵的注意? 不怪住持这么想,主要是这么做的实在太多了。 这世上根本没几个真正的陶渊明! 只说时运来了真是挡都挡不住。 李隆基不仅亲自看过老僧雕刻出来的书版, 还上手试了试这种新鲜的印刷方法。 他是个文化的皇帝,自看得出这东西的妙处,当场龙颜大悦,给了老僧极其丰厚的赏赐,并让工部安排工匠过来研习雕版印刷法。 事实上刚才李隆基差点就让这和尚帮他自己亲自作注的《道德经》给雕刻出来了。 还是瞥见老僧那锃光瓦亮的光头,李隆基才及时住了嘴。 偶得了这么一样利于大唐文教工作的利器,李隆基自是十分开怀。 既赏过了老僧,他便一视同仁地给三娘她们也赐了不好东西。 尤其是三娘一个注意到这东西,赏赐之厚更是不下于老僧。 三娘不懂什么辞让之说,高高兴兴地谢了恩。 李隆基见她那副开心得不得了的模样,心里也十分快活。 这小孩的神童出身是他给的,而他钦定的神童随他出巡期间发现了这样的好东西,难道不值得让史官好好记上一笔? 虽李隆基挺沉迷封建迷信,很想求个长生不老,可没嫌弃自己名声太好。尤其是当皇帝的,哪个不想拥明君称号? 李隆基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还成,史书上一个盛世明君的称号是不了的,所以格外喜欢这些为自己明君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