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刘彻智囊之一主父偃个人精,一听朝议就意识到不对。头一次用骑兵奇袭匈奴也没朝议。如今打出经验了反而小心谨慎,是不想用李广,又碍于李广呼声高不好拒绝吧。 主父偃深知此时推荐卫青只会给卫青树敌,于是他直言不懂行军打仗。刚刚接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也是人精,招兵告示一出他就看出不对,虽然不知道哪里不对。又加上前些日子他反对的事,皇帝不单要做,还把大舅子派出去,导致公孙弘不敢随意发表意见——陛下容他一次,不见得容他第二次。 公孙弘眼皮一耷拉,坚持以前主张——能不打就不打,劳民伤财。 公孙贺认为他可以试试。丞相只有一个优点,听话,直言一切由陛下定夺。虽然廷尉不是张汤,但同张汤关系不错,他支持张汤侄女婿。 这就导致朝中支持李广的极少。各抒己见,宣室吵成菜市场,刘彻被吵烦了就抬抬手叫众臣退下,他日再议。 李广不甘心,再次请缨。刘彻叫他先退下。 有人担心乾纲独断的皇帝“任人唯亲”,出了宣室就去给太后请安。太后一听“李广”二字脸色大变,令黄门请皇帝。 告状的人以为皇帝又要挨训,李广出将这事妥了,立即告退,去告诉他的朋党们,等着捡军功吧。 殊不知王太后要阻止此事。 太后一直认为皇帝派世家子弟上战场只是说说。 刘彻烦透了每次用兵朝臣当面指指点点,背地里骂骂咧咧。可他也不想太后操心,于是退一步,他明日去军营,令军中小吏挨个查,独生子不行,不是独生子的弟弟年幼也不行,然后再提醒众将,此番匈奴来犯极有可能故意为之,行军得快,身体撑不住的可以退出。 “母后,这样可以吗?” 如今朝臣百姓对匈奴的态度跟早几年完全不一样,她女儿都敢叫外孙上。可在太后心里匈奴依然很强,她颇为担忧地问:“你提了凶险,还有人敢去吗?” “朕打算派三万骑兵,兵不够就算了。” 太后忙说:“此事不能叫李广知道。否则他敢拿刀威胁人家不许退缩。” 刘彻摇了摇头:“朕谁都没说。” 太后还是觉着不妥,盖因她相信卫长君,而卫长君不看好李广,“仲卿呢?” “仲卿在上林苑教朕的亲兵。有些日子不曾进宫了。” 太后好笑:“倒是把他摘的一干二净。” 刘彻不禁拔高声音:“朕就这一个将军!” 太后连连点头,“哀家知道。何时出兵?此时怕是来不及了。” 刘彻计划初秋出兵,所以给骑兵准备的粮草还在地里没收上来。若是以往可以开粮仓。但此时不行。匈奴极有可能真屯兵边关等着汉军。现下急行军过去,匈奴以逸待劳,又等着报仇雪恨,气势正盛,卫青为将也讨不到什么便宜。 晾匈奴几个月,汉军慢慢过去,届时李广打不过,人马也有力气跑。 刘彻是存了收拾闹腾的世家功勋的心思,而三万骑兵不可能个个都是世家子游侠豪强,一定有庶民农奴,除非挨个查。可查是不可能的,那样傻子也知道他针对世家。 除了今年新招的世家子弟,每个骑兵都是朝廷辛辛苦苦培养的,刘彻不希望他们惨死在匈奴的弯刀下。 “仲卿问过俘虏,匈奴会赶在大雪降临前迁往冬牧场。如今在哪儿,九月前都会在那儿。” 太后懂了:“也好,李广还能再练练兵。” 刘彻想说什么在喉咙里过一遍,决定咽下去。 他在宣室打发李广的时候说改日,就是改日再议。改在一个月后,三伏天来临之际。这次朝议又吵了起来。盖因所有人都看出天子不想用卫青。 三战匈奴三胜是卫
第164章 任人唯亲(2 / 6)